第613章 公安新治,百废待兴(第2页)
而在军事上,他一面加固公安城防,一面派遣关羽、张飞等将领分驻要地,防范曹操和孙权可能的反扑。
我以“江东参军”和“盟友”的身份,列席了几次重要的会议。
看着诸葛亮从容不迫地应对着各种棘手的问题,条分缕析地布置着各项任务,心中也不由得暗暗点头。
他的确是一位杰出的治世之才,其战略眼光和执行能力,在这个时代堪称顶尖。
刘备能得此人辅佐,实乃大幸。
与演义中那个近乎妖神的形象不同,眼前的孔明,更像是一个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勤勉务实的“首席执行官”,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一点点地为这个新生的势力打下根基。
当然,挑战也是巨大的。
粮草的匮乏、兵员的不足、人才的稀缺、地方势力的阳奉阴违,
以及来自曹、孙两方的外部压力,都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
诸葛亮纵有通天彻地之能,也非一日之功可以解决。
在公开场合,我保持着应有的礼貌与谦逊,
偶尔也会根据“盟友”的身份,提出一些不痛不痒的建议,
或是提供一些来自“江东”方面(自然是经过筛选和包装的)的情报,以示合作诚意。
毕竟,维持孙刘联盟的表面和睦,对双方目前都有利,也符合我暂时的战略需要。
然而,在无人察觉的角落,我的心思早已飞到了更深、更远的地方。
公安的热闹与忙碌,于我而言,更像是一幕精彩的戏剧。
我欣赏演员们的表演,但更关注舞台背后的结构和未来的走向。
白日里,我或是待在临时分配给我的、相对僻静的院落中闭门不出,
或是看似随意地在城中漫步,实则用远超常人的观察力,捕捉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细节:
百姓的言谈、市井的物价、士兵的士气、官吏的作风……
到了夜晚,当喧嚣散去,我的书房便成为了玄镜台信息流转的中枢。
来自荆南四郡各地的密报,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我的案头。
这些情报,远比刘备集团通过常规途径了解到的要详细得多,也深刻得多。
“零陵刘氏,虽降,然族中青壮多有不服,暗中串联,需重点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