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第一艘太空战舰(上)(第2页)

 为此,他们推倒重来了成百上千次的设计方案,废弃了堆积如山、足以填满数个巨大数据库的飞船设计图纸与模拟数据。

 这其中的激烈争论,不仅仅体现在不同功能模块如动力、武器、防护、生命维持、探测等设计团队之间因技术路线、资源分配或优先等级而产生的意见相左与激烈碰撞.更深层次的分歧,源于对现阶段人类第一艘或第一批太空飞船核心功能即“战略定位”认识上的巨大鸿沟与理念冲突。

 这直接关系到人类在面对那个如同悬顶之剑般的、名为“九头蛇”的外星威胁时,所能采取的战略反击或防御姿态。

 一小部分深受传统海权思想影响、或是对人类技术潜力抱有过于乐观态度,大多来自军方背景或保守的战略研究机构的专家们,固执地认为,人类应该根据有限的远程观测与情报分析,效仿“九头蛇”(其似乎)那种倾向于使用巨大的、火力强大的主力战舰的“巨舰大炮”。

 他们主张集中资源,建造同样规模宏大、装甲厚重、火力凶猛的主力舰队,试图在未来可能爆发的正面星际战场上,与“九头蛇”进行一场关乎文明存亡的舰队决战,一决胜负。

 然而,这种看似热血沸腾、充满了决绝意味的想法,很快就遭到了绝大多数更为理性、也更为务实的科学家与战略分析师们的强烈反对。

 反对的理由残酷而现实:先不论以现阶段人类的材料科学与武器技术水平,是否真的拥有能够与外星主力战舰正面抗衡的有效火力与坚固装甲(初步评估结果极其悲观),单单是双方在星际航行最核心的——飞船驱动器技术上就已经拉开了如同天堑般的巨大差距!

 人类目前最先进的“烛龙”核裂变驱动器,与“九头蛇”疑似掌握的基于更高等级核科技推进技术相比,简直如同蹒跚学步的婴儿面对身姿矫健的运动员!

 但在这方面就足以让人类耗费巨资打造的所谓“主力舰队”,在真正的星际战场上,连敌方飞船的影子都追不上,甚至可能在尚未进入有效射程之前,便被来自超视距之外的、无法理解的恐怖武器消灭殆尽。那将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单方面屠杀。

 在充分考虑到“九头蛇”战舰目前可能具备的在机动性、防护力、武器射程与威力等方面的种种压倒性优势之后,另一部分更为冷静、也更具战略眼光的专家们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思路。

 他们认为,与其不切实际地效仿“九头蛇”建造同等规模大小、注定在技术上全面落后的宇宙战舰去硬碰硬,不如彻底转变思维,扬长避短,走一条更具灵活性与隐蔽性的“星际游击战”的路线。

 具体而言,就是建造大量分散部署的、高度小型化、具备极高速度,最好还拥有隐身能力的、专注于一次性致命打击如发射大威力核鱼雷或动能撞击弹头后,能够在攻击结束迅速脱离战场的高速突击艇或重型鱼雷舰。

 其核心思想,就是以成本相对低廉的“消耗品”,通过打了就跑的、高度分散的、难以预测的非对称作战手段,去不断消耗、袭扰那个看似强大无比、但可能存在自身弱点的强大敌人。

 这种“星际游击战”的构想,因其更符合当前人类技术现状与资源限制,并且在战略上更具灵活性与生存能力,很快便得到了大多数专家们的初步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