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凤雏叫警长的猫

第59章 君臣相得(第2页)

 “臣那里还有点军务没处理,就不打扰汗王用膳了。”张元已经达到了此行的目的,便知机的提出了告辞。

 “也好,那朕就不客气了啊,张夫子慢走。”拿起碗中的一块烧羊肉,李元昊当即大快朵颐了起来。

 “臣告退。”朝李元昊复拱了拱手,张元轻快的摇着羽扇,大步流星的走出来了王帐。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哈哈哈。”

 踩在营中的雪地之上,鞋子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远处偶尔传来几声不知名的鸟雀叫声,张元此刻心情大好,感觉比喝了那坛被埋在自己院中的状元红还要高兴。

 没人知道他今日看到了李元昊手不释卷的学习着儒家典籍,是多么的欣慰,同样也没人能知道他看着李元昊在他的辅佐之下一步步从一个嗜杀,多疑,好色的部落头人成长为一名胸怀天下,虚怀若谷的合格君王,他是多么的有成就感,多么自豪。

 “蹉跎半生,终是要得偿所愿了,老天爷呀,你可算是开眼了。”天空不知何时纷纷扬扬的飘起来了雪花,迎着一阵卷起几片枯草的北风,站在原地的张元的思绪渐渐飘远,仿佛再一次回到了五年前的那个初春……

 北宋景佑二年,汴京贡院

 “张兄,张兄,你眼力好,先替我看看,大榜上面有没有我的名字。”已经第三次参加科考的吴昊焦急的拽着身边张元的袖子。

 “莫要拉拉扯扯的,我给你看就是了。”从吴昊的手中拉回自己袖子,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好眼力的张元便看了起来。

 “就知道张兄你最仗义了,要是这次中了,我就请你去樊楼吃一顿好的,嘿嘿。”吴昊讪讪收回了手, 冲张元笑了笑。

 “行了,在这儿等着吧,我给你看看啊。”不再理会身旁的吴昊,张元运起耳目,向百步之外的大榜扫去。

 “嗯,第一行没有,应该是在下面。再看看第二行,也没有,应该还是在下面。”张元一行行仔细看了下去,脸上的淡然之色也渐渐消失不见了,直到看完最后一行,整个人都变得失魂落魄,嘴里喃喃自语着不可能,双目无神。

 “哎,雷复兄你这是怎么了 ,可别吓我啊,雷复兄。”吴昊看着原本还胜券在握的好友变成了这个样子,心里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

 “老天爷呀,你怎可如此不公啊,我明明已经连中两元了,连老师都说我这次必中的呀,我不服啊。”张元没有理会自己的好友,独自在那里不停的挥舞着双手,状若疯癫,周围看榜的举子们也都自发的给他让出了一片空地,毕竟这种情况大伙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雷复兄,醒醒,醒醒。你可别吓我呀。”疯狂的摇晃着张元的手臂,吴昊都快急哭了。

 “苍天无眼,苍天无眼呐,哈哈哈~”张元叫着叫着突然一下就那么昏了过去,幸亏吴昊手疾眼快,一把接住了他,接着又认命的把他背回来了租的院子。

 等到张元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当天晚上了,他是被活活饿醒的。

 “咕噜咕噜”

 躺在榻上的张元的肚子传来了一阵轰鸣,接着他也缓缓睁开了眼睛,看着眼前的景色有点发懵,他不是在贡院看榜吗,怎么回到住处了。

 “雷复兄,你可算醒了,饿了吧,我给你

 盛碗粥去啊。”一直守在一旁的吴昊听到动静也醒了过来。

 “是有点饿了,有劳雨亭兄了。”张元不好意思冲吴昊拱了拱手,语气低沉。

 “等着啊,我这就给你盛去。”看着自己好友脸上的落寞,吴昊什么也没说,而是出去盛粥了。

 “十年寒窗苦,三次皆未中,难道我真的与科举无缘了吗?”躺在榻上盯着上方的围帐,张元第一次陷入深深地自我怀疑。

 “雷复兄啊,有好消息啊。”吴昊端着粥碗,满脸喜色的走了进来。

 “什么好消息啊,雨亭兄?”张元收拾好了自己表情,好奇的望向自己的好友。

 “来来来,你先把粥喝了,听我慢慢给你说。”吴昊把粥碗递到了张元手里,坐到床尾,和他讲了起来。

 原是他出去替张元盛粥的时候,正好有一队巡逻的禁军从。从他们门前路过,期间聊起西北的局势,说是那党项人的头人李元昊又闹腾了起来,搞的朝廷的老爷们无比头疼。被吴昊听了去,自觉是二人出头的机会,他便兴冲冲的把此事告知了张元。

 “雷复兄你比我见多识广,你觉得呢?”

 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复述给了张元之后,吴昊一脸期待看着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也觉得可行,如今西北一带正是用人之际,凭你我的才学定能在那里一展身手,平步青云。”张元的眼中再次恢复了神采,感觉心中又有了新的希望。

 “嗯,我相信雷复兄的眼光,事不宜迟,我们明日就出发。”听了张元的分析,吴昊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风风火火的去收拾二人的行李去了。

 “哎,这个无雨亭啊 总是毛毛躁躁的。”看着自己好友的背影,张元一口一口喝着碗里的稀粥,无奈的摇了摇头。

 ……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大宋延州的某处城寨门前,一个身高约八尺,皮肤黝黑,虎背熊腰的汉子在前面拖着一个大石板,上面写着那首李白的行路难,后面则跟着两个仪表堂堂,手拿折扇的举子,他们一边读着石板上的诗句,一边放声痛哭,以期望能引起城中主帅的注意。而二人不是别人,正是名落孙山,来边关的另寻出路的张元,吴昊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