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帝王之学

 有何收获?

 朱标马上就将方才的事情抛之脑后,语气略带激动的道:

 “那马钰真大才……治国之才也。免费看书就搜:我的书城网 ”

 马皇后表情有些诧异。

 一来是没想到他先谈的不是丹书铁券之事。

 二来是没想到他对那马钰的评价竟如此之高。

 这就让她很好奇了,两人在牢里到底谈了些什么?让儿子的态度转变如此之大。

 “你别激动慢慢说,他都与你说了些什么。”

 朱标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平复激动情绪,就将两人的谈话转述给她听。

 当听到马钰对都城五要素的分析,马皇后只是微微点头,并不觉得意外。

 倒不是她觉得这五条不对。

 恰恰相反,她认为马钰的分析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已经相当的完美。

 只是今天这番谈话,是对之前话题的延续和补充。

 他能讲出这五条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讲不出来那才奇怪。

 不过通过这五条,她也确定了一件事情。

 马钰确实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并根据学识推算出朱元璋会失望而归,而不是单纯靠运气瞎猜出来的。

 等听到马钰对丹书铁券事件的定性,她脸上的表情终于变了。

 让朱标将每一句话都讲述给她听,有时甚至会因为一个字眼,反复询问直到确定为止。

 这让朱标很是奇怪,虽然马钰的这番分析很独特,可也不至于让母亲如此重视吧?

 于是他就将自己的疑惑问了出来。

 面对儿子的提问,马皇后沉思了一会儿才给出回答:

 “他懂帝王之学。”

 “啊?”朱标不禁惊讶出声:

 “帝王之学?他?”

 不是他不信自己的母亲,而是这太不可思议了。

 马钰就算有师承在身,可要说和帝王之学有关系,也太夸张了。

 关键是,他怎么没从这番话里,听出什么和帝王有关的东西?

 莫非站在帝王的立场考虑问题,就是帝王之学了?

 马皇后自然能看出儿子的疑惑,就详细的给他解释其中的道理。

 帝王之学说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神秘莫测。

 说白了就是如何培养统治者心态和见识。

 这是大明开国集团最欠缺的东西,就连朱元璋、马皇后等人都一知半解。

 只能通过史书记载的帝王之事去学习模仿。

 朱元璋将正史帝王篇,反反复复读了一遍又一遍。

 马皇后自己也读,她还读历代皇后的传记,学习如何当一个合格的皇后。

 可众所周知,有些东西是不会记录在书里。

 很多心态方面的东西,也无法通过文字书籍来传递。

 必须通过言传身教慢慢的熏陶。

 世家大族一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很多知识也正是通过他们才得以传承下来。

 普通人活着就已经不容易了,也没能力保护书籍。

 在经历战乱的时候,也只有世家大族才有能力,千里迢迢的将书籍转运到安全地方。

 至于心态和见识方面……不是世家子弟比普通人聪明,而是环境造成的结果。

 世家子弟通过家庭关系,从小就能接触到高层机密。

 他们生活在那个环境,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就懂了。

 对他们来说,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可能就是普通人一辈子都触摸不到的。

 从夏到宋朝,大多数朝代的统治者,都是世家大族里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他们天然就拥有统治者心态,也掌握着治理天下的知识,不用刻意去学习。

 啥,你说刘邦?

 汉高祖刘邦的出身是有争议的,至少也是地主阶级。

 他的弟弟刘交,年轻时曾拜荀子的弟子浮丘伯为师。

 而浮丘伯本人是秦末汉初数得着的大学问家。

 说个不恰当的比喻,相当于你的家庭通过关系,直接将你送到中科院院士身边学习。

 这能是普通家庭?

 只能说,他的出身没有那么高,但绝不是底层穷苦百姓。

 而且刘邦身边可是有一大群六国贵族子弟的,他们在教刘邦如何当君主。

 可是大明的开国集团是什么样子?

 这并不是贬低他们,一群出身低微的人,靠着努力执掌天下。

 这恰恰证明他们都是人杰。

 可打天下和治天下是不同的,有些事情不懂就是不懂。

 毕竟是教自己的儿子,马皇后非常的用心,很多地方不厌其烦的反复去讲。

 朱标总算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也明白了马钰对丹书铁券的剖析意味着什么。

 末了,马皇后叹息道:

 “若你爹与我懂真正的帝王之术,就不会想出丹书铁券这样的害人之法了。”

 朱标连忙安慰道:“爹和您也是出于善意,无需自责。”

 “而且他的这番分析,也替我爹洗清……嗯,证明我爹不是刻薄寡恩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