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历史的暗线3(求月票)(第2页)

 “百姓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国家获得了劳动产品。”

 马皇后和朱标不禁连连点头,确实如此。

 井田制属于大家都获益。

 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他听过的,对井田制最透彻的解读。

 不过他更加关注的是另外一点,占据百姓的劳动时间和占据劳动果实。3狐\?[恋§文}学?? ]?免£÷.费?{阅|读?a<

 这不就是徭役和赋税的本质吗。

 徭役占用百姓的部分劳动时间,赋税占据百姓的部分劳动果实。

 原来这两种制度,是这样产生并演变的。

 现在他更加迫切的想要了解,井田制为何崩溃,又为何会出现后面的种种制度。

 更想知道,徭役和赋税制度,又为何会演变成今日这般模样。

 他觉得,自己听完这节课,就能明白如何设计大明自己的土地人口和税收制度了。

 马钰也没有故意吊人胃口,继续说道:

 “但有一点要注意,此时人口依然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是次要的。”

 “朝廷虽然给了百姓一定的自由,但对人身的管控依然非常严格。”

 “百姓们必须集中居住,不允许随意流动。”

 “不过总的来说,井田制确实让百姓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差异也逐渐体现出来。”“有些人天份高,学习能力强善于琢磨,种出来的庄稼就好,产出来的粮食就多。”

 “这些人自然也就乐于去研究技术。”

 “而且井田制推行后,劳动工具也从公有变成了私有。”

 “就开始有人琢磨着改良农具。”

 “有人专门去研究技术,生产力的进步就会变快。”

 “直到有一天,有人研究出了铁,彻底改变了时代。”

 以前只能使用昂贵的铜制农具,数量少不说,还容易损坏。

 铁器的出现,让农具进一步普及,生产效率有了质的提升。

 “夏商用了一千多年,才走出集中劳动阶段。”

 “而西周只用了四百年,就将生产力提高到了,可以打破井田制的高度。”

 “这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优势。”

 朱标再次发出了提问:“生产力提高,可以生产更多粮食,为何会打破井田制呢?”

 马钰一副孺子可教也的表情,说道:

 “生产力提高,粮食随之增产。”

 “粮食多了,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