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2页)

 “有些问题我们确实没办法解决,但有些问题明明能解决,就不能将其留给后人。”

 朱元璋依然没有说话,这个道理他自然懂,也非常认同。

 可现在问题在这里吗?

 问题是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马皇后试着想了一下也毫无头绪,但她没有为难自己,干脆的问道:

 “宋朝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的?”

 她没有问元朝……因为元朝压根就没管过天下人的死活,他们只知道收税。

 朱元璋也停止了思考,算了还是先听听他对宋朝的分析吧。

 马钰点点头,说道:“宋朝统治者算是比较清醒的,很早就明白了要面对的问题。”

 “在制度的制定之初,就做出了针对性措施。”

 “土地方面就不说了,他们直接放弃了对土地的监控,允许自由交易。”

 “所以宋朝是土地兼并最严重的时期。”

 “这堪称昏招,对大明来说,只有反面的借鉴意义。”

 “相对来说,他们的人口管理制度,才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

 “宋朝的人口管理制度,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宽。”

 “因为人多地少,再把人控制在小村子里强迫他们劳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人均粮食产量降低,缴纳过赋税之后,剩下的粮食已经养不活这么多人了。”

 “而且宋朝不禁土地兼并,又进一步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再把他们锁在原地,大家要么饿死,要么造反。~优?品,小.说+网~ ′最/新!章¢节_更¨新′快/”

 “而且因为人口增多,继续维持以前的人口政策,朝廷就必须投入更多的管理成本。”

 “单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下降,却还要提高管理成本。”

 “从管理学来说,这是不合理的。”

 “从国家角度来说,这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宋朝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管理政策。”

 “他们不再强行把人锁在一个固定地点,而是允许百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迁徙。”

 “比如,他们允许失地百姓成为流民,迁徙到别的地方去讨生活。”

 “甚至允许流民在大城市周围聚集,靠做工、经商养活一家人。”

 “这在宋以前,是绝对不允许的。”

 说到这里,马钰忽然想起自己之前说过的‘孔孟为本,管荀为用’。

 就决定发散一下思维,于是说道:

 “之前我说过,宋朝因为贬低管荀思想,上限比较低。”

 “但因为推崇孔孟,下限是历朝历代最高的。”

 “这话你们应该还记得吧?”

 朱标连忙点头道:“是的,你之前确实说过此类的话。”

 听到这话,朱元璋眉头再次皱了起来,你小子是不是又要拿孟子来蛐蛐咱?

 马钰却没有理会他的想法,继续说道:

 “那现在我就来说一说,为什么宋朝的下限是最高的。”

 朱标顿时兴奋起来,这个问题之前他也在研究,但始终不得要领。

 今天终于要得到确切答案了吗。

 马皇后也同样露出好奇的表情,而且她想的更多。

 她并不认为,马钰会突然讲无关的东西。

 突然讲宋朝下限高,大概率和人口制度有关系。

 这就更加值得他们主意了。

 因为很可能这番话里,就有解决大明所面临的问题的思路。

 “宋朝面临人多地少的情况,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了。”

 “那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大致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其中一条,把部分人不当人。”

 “比如,把多余的人贬为奴隶。”

 “奴隶地位等同牛马,有口吃的就行。”

 “如此一来,就能极大的缩减粮食消耗。”

 “奴隶没有社会地位,不受法律保护。

 “有钱人肯定喜欢,他们就会购买大批奴隶使用。”

 “买了奴隶就得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变相的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国家甚至还可以鼓励杀奴,死一个就少一个人消耗资源。”

 “还可以借着战争的理由,将奴隶送到战场送死。”

 “反正有太多办法可以消耗他们的生命了。”

 朱标忍不住反驳道:“奴隶难道不会造反吗。”马钰摊摊手道:“不怕,朝廷只要确保一部分人的利益就可以了。”

 “比如确保两千万人的利益,让这两千万人奴役剩下的人。”

 “奴隶敢造反,这两千万人自然会帮朝廷镇压。”

 “而每一次的奴隶造反,都会带来杀戮。”

 “对朝廷来说也是好事,正好可以消耗多余的人口。”

 朱标眉头直皱:“太残忍了,非仁君所为也。”

 马钰笑道:“你能有这个想法,不正是孔孟思想告诉你的吗?”

 朱标不禁愣了一下,好像确实如此啊。

 此时,他终于明白,孔孟思想是标杆的含义了。

 朱元璋和马皇后也同样露出深思之意。

 马钰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宋朝的君主也是同样的想法,他们觉得这么做不仁,所以采用了截然不同的制度。”

 “也就是符合仁道的制度。”

 “他们不但没有削减人的权力,反而赋予了人更多的权力,并用律法来保护人权。”

 “比如正式废除了贱籍,奴仆不再是主人的财产,而是雇佣关系。”

 “主人想要使用奴仆,就得与人签订雇佣合同,合同受律法保护。”

 “即便他的身份是奴仆,但在律法上依然是国家的臣民,拥有法律赋予的所有权力。”

 “合同到期,就可以恢复自由身。”

 “主人不得杀害奴仆,不得私下交易奴仆。”

 “主人与奴仆之间产生了矛盾,也需由官方出面解决。”

 “宋朝还给了百姓很大的自由,允许迁徙只是其中一部分。”

 “除此之外,还允许百姓根据实际情况,随意更换从事的职业。”

 “除了商人不允许做官之外,别的方面可谓是前所未有的宽松。”

 “当然,在实际执行中,很多制度确实很难落实。”

 “但至少在法律上,宋朝承认了‘人’的地位,也承认了人作为人应该享有基本的人权。”

 “相比起之前的朝代,可谓是划时代的进步。” 越说越上头的马钰,再次发散了思维,转而说道:

 “据统计,宋朝是历朝历代农民造反最多的时期,很多人因此就说它下限很低。”

 “殊不知在宋朝以前,不是百姓不想反,而是没有机会。”

 “前面说过,从夏商周到隋唐,对人口的管控非常严格。”

 “他们把人锁在村子里,派出大量官吏监管,并严厉禁止人员流动。”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百姓抱团,他们还会定期分拆百姓家庭。”

 “一个家庭男丁多,就会将其中的一部分男丁,迁徙到几十里几百里外的村子居住。”

 “从此父子兄弟离散,终生再难有相见的机会。”

 “一个百十户人家的村子,起码有十七八个不同的姓氏。”

 “这些人没有血缘关系,很难抱团反抗朝廷统治,即便受了委屈也只能自己受着。”

 “为何唐朝以前的造反,总是打着宗教的幌子?”

 “因为只有宗教人员才有资格游走四方。”

 “他们可以用传教的名义,游走一个又一个村子。”

 “然后以神佛为纽带,将原本毫不相干的人团结在一起。”

 “宋朝彻底放开了对人身的管控,不再强迫百姓分家。”

 “慢慢的就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势力,一个宗族就是一个村子。”

 “宗族的凝聚力就非常强了,活不下去他们就能团结起来造反。”

 “而且宋朝还给了百姓迁徙的自由,如此一来想要造反的人,就可以更加方便的联系更多的人一起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