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天朝强敌(求月票)(第2页)

 “而匈奴和突厥都不具备这种情况,所以士兵普遍怯战,只擅长打顺风局。”

 “这也是为什么,双方在技术上都是九十五分。”

 “但在实际交战中,唐军往往能以少胜多,击败突厥骑兵的原因。”

 “包括后面唐朝打薛延陀等部,其实都是这种情况。”

 “颉利可汗其实也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采用了赵德言的建议,准备模仿中原改制。”

 “只是颉利蛮夷之辈,压根就不懂这些东西。”

 “而他信任的赵德言也是半桶水,只会生搬硬套。”

 “他们的改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突厥的实际情况。”

 “不出意外的,改制遭到了集体反对,让突厥陷入了权力内斗之中。”

 “铁勒、薛延陀、契丹等部落,更是直接反叛,加入了唐军阵营。”

 “雪上加霜的是,也就在这两年气候突变,草原连续遭遇寒冬实力大损。”

 “唐朝这两年也遭了灾,但中原王朝家底更厚,这点灾害影响并不大。”

 “唐太宗敏锐察觉到突厥内部生乱,于是在贞观四年发动了总决战,一举击溃突厥主力,并活捉了颉利。”

 李文忠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本来讲匈奴的时候,他对什么制度优势感触并不深。

 但唐朝和突厥的战争,让他直观的感受到了文化制度的影响有多大。

 毕竟两者在技术上相差不大,突厥在数量上还占优势,可依然打不过唐军。

 制度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这玩意儿可以影响到军队的作战方式,作战方式影响到作战风格。

 作战风格,在关键时候真的可以决定胜负。

 很简单的道理,一方悍不畏死,一方畏手畏脚。

 这仗不用打基本就知道结果了。_x,s+h!a¨n+j~u-e^./c¢o/m!

 朱元璋的感触是最深的,一定要做好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让将士们无后顾之忧作战。

 如此才能百战百胜啊。

 常遇春和蓝玉对此并不太关心,他们是纯粹的军将,对技术方面还有点兴趣。

 文化制度之类的,对他们来说有点超纲了。

 这时,朱元璋忽然说道:“蒙古人在技术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完善,所以战斗力更加强大是吗?”

 马钰颔首道:“是的,蒙古人最开始也只有技术,没有制度。”

 “但他们在自身最强大的时候,就开始着手搞制度建设。”

 “虽然他们的制度,在我们看来非常简陋。”

 “但再简陋也比没有要强的多。”

 “非但如此,他们还在吐蕃人的帮助下,创造了文字。”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能拥有文字的族群,凤毛麟角。”

 “而有了文字,就有了形成自己文化的基础。”

 “所以蒙古人堪称人类史上,最强大的游牧族群。”

 “不但称霸东方世界,还一路打到了西方。”

 “如果不是连续两任蒙古大汗薨逝,打断了他们的西征计划。”

 “恐怕当年就连极西列国都被征服了。”

 “面对这样的族群,想要一次性消灭他们根本不可能。”

 “最好的办法就是靠着更加强大的国力,一点点的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

 “然后用文化优势,一点点同化他们。”

 “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一两百年,甚至更久。”

 对此朱元璋倒是非常认同,说道:

 “咱也没想过能彻底消灭蒙古人,只是想着能在有生之年,尽可能的消灭他们的力量。”

 “为后世子孙多创造一些优势。”

 李文忠拱手道:“上位英明。”

 常遇春反倒是有些着急了:“这么说,咱们不去草原捉至正帝了?”

 朱元璋笑道:“打还是要打的,你想要封狼居胥也有的是机会。”

 “只是没办法在短期消灭他们罢了。”

 常遇春顿时无所谓的道:“那就好,只要能打就行,别的我操不来这个心,你们看着办。”

 朱元璋无奈的摇摇头,然后问马钰道:

 “对于削弱蒙古人,你有什么想法吗?”

 马钰颔首道:“有一个,且也是必须要做的。”

 “如果做不到,经略草原也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

 朱元璋表情一肃,道:“什么?”

 马钰说道:“西域。”

 朱元璋眉头微皱,西域?

 马钰解释道:“草原族群在中原这里吃了亏,就会劫掠西域和安西列国,弥补自身的损失。”

 “所以西域和安西就是他们的大后方,是他们的粮仓。”

 “汉武帝挖空心思都要凿空西域,不只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共抗匈奴,也是为了断匈奴人的粮仓。”

 “隋文帝采纳长孙晟建议,使突厥分为东西两部。”

 “隋唐真正面对的,其实只是东突厥。”

 “东突厥无法从西域获取补给,才会被唐朝一战击垮。”

 “现在我们也是一样,打蒙古必须要先拿下西域,切断他们和外界的联系,将草原变成他们的牢笼。”

 “失去了外界的补给,他们只能退回到靠放牧为生的单一模式,族群文化也会慢慢倒退。”

 “一场暴风雪,都可能对他们造成重创。”

 “到时候仅仅是一个互市,就能让他们跪下来求我们。”

 朱元璋恍然大悟,然后连连点头,打西域这一招确实出乎他的意料。

 但仔细想想,确实是遏制草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不,甚至可以说是必要手段之一。

 看来必须要将经略西域之事,纳入到大明的国家政策中来了啊。

 一旁的李文忠没有说话,但眼睛却贼亮。

 经略西域?

 我比别人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那就是我的机会。

 这西域大都护非我莫属啊。

 眼见朱元璋已经接受了这个概念,马钰心中也是大喜。

 上辈子大明最让人遗憾的是什么?

 没有趁强盛的时候去经略西域,反而把大量人力物力浪费在了北伐草原上。

 尤其是朱棣,五次北伐倒也不能说没用。

 前两次确实给予了北元沉重打击。

 但后三次北伐,蒙古人提前坚壁清野,他连别人的主力都没找到。

 相当于是劳民伤财,来了三次草原武装游行。

 如果他将这三次北伐的精力,用在攻略西域上,那大明面对的局势就豁然开朗了。

 至少也先不敢那么大咧咧的出兵攻打大明,或许也就不会有土木堡之变了。

 上辈子在网上和明粉战斗的时候,马钰没少拿这事儿蛐蛐他们。

 当然,明粉肯定反驳,说什么当时西域已经没有汉人了,拿什么攻略。

 问题是,汉武帝凿空西域的时候,那边也没汉人啊。

 还有人说,蒙古人势大时刻威胁河西走廊,明朝不能大规模开拓西域。

 问题是,汉武帝开拓西域的时候,匈奴人的力量可是更加强大。

 总之,大明放弃经略西域,在马钰看来确实是一大败笔。

 这辈子终于将这个概念,植入朱元璋的大脑了。

 以他对蒙古人的痛恨,肯定会经略西域的。

 我要用事实来打明粉的脸,让他们看看,大明是不是有能力经略西域。

 想到这里,马钰就高兴的差点笑出声。

 这下反倒是让朱元璋有些摸不着头脑了,莫名其妙的这小子高兴什么呢?

 莫非他和西域那边有仇。

 或许是他有族人在西域那边被杀了?

 就在朱元璋瞎琢磨的时候,马钰干咳一声,再次说道:

 “问个问题,纵观历史汉人王朝最强大的敌人,来自于哪里?”

 常遇春想都没想就回道:“肯定是草原啊,匈奴、突厥、蒙古,不都是草原族群吗。”

 李文忠想了想,也不禁点头道:“草原。”

 朱元璋也想说草原,但话到嘴边就很警觉的吞了回去。

 这小子肯定没憋好屁,咱不能掉他坑里。

 于是装作不耐烦的样子说道:

 “别东拉西扯的,赶紧说。”

 马钰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但见他不上当也很无奈,这臭要饭的学聪明了啊。

 “中原王朝真正的心腹大患,从来都来自于辽东。”

 众人不禁皱眉,辽东?那苦寒之地?

 但朱元璋却犹如醍醐灌顶一般,一拍大腿道:

 “咱怎么就没想到呢,确实是辽东的威胁更大。”

 见李文忠和常遇春都一脸茫然,他解释道:

 “草原族群在最强盛的时候,对中原的进攻确实更加猛烈。”

 “但他们也就三板斧子,只要前期能撑得住,双方的形势很快就会逆转。”

 “而且,草原只懂得游牧,只擅长骑战不善攻坚。”

 “他们也缺乏灭亡中原王朝的能力,最多就是劫掠。”

 “可是辽东那边,高句丽、鲜卑、契丹、女真,他们一旦起势,往往能对中原造成致命威胁。”

 常遇春挠了挠头,质疑道:“蒙古人不是就灭了南宋吗。”

 朱元璋解释道:“因为蒙古人先灭了金国,从那里获得了汉人的技术,学会了如何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