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税(第3页)

“有了施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条件。”

朱元璋颔首道:“确实如此,但具体要如何做呢?”

马钰回道:“这就是接下来要讨论的话题了。”

“明确了问谁收税的问题,接着就要考虑,如何把税收上来。”

“首先就是,如何简单有效的甄别纳税群体。”

“刚才我们说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财富的获取方式变多。”

“赋税的种类也随之增多,且纳税的群体也变得复杂。”

“为了节约成本,朝廷必须要简化税种和征税的方式。”

“现在我们要问富人征税,这就意味着,必须采用简单有效的方式,将穷人和富人区别开来。”

“否则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一句空话。”

朱元璋等人的眉头都皱了起来,这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

天下有六千多万人,如果一一甄别,能不能实现且不去说。

就算做到了,成本也将会高出天际,还容易给贪官污吏留下操作的空间。

朱元璋左思右想都没有更好的法子,索性也不为难自己了,直接问道:

“你有什么好法子,就拿出来吧。”

马钰没有在吊人胃口,说道:

“现在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那么我们就在土地上做文章。”

“唐朝发明了两税法,将各种正税统一并入两税征收。”

“那么我们就效仿这个思路,将人头税和徭役,全部折合到田税里面去。”

“从此有田的人纳税,无田无产的人既不用纳税,也不用服徭役。”

“至于徭役,朝廷可以用收税的钱,雇佣失地百姓做工。”

“如此一来,有地的百姓可以安心种地,不用操心服徭役的事情。”

“失地百姓也能通过做工,获得报酬养活一家老小。”

“朝廷的工程也不会被耽搁。”

“此法我称之为,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

朱元璋、马皇后、朱标、朱樉四人,无不露出震惊的表情。

这个法子可谓是大胆至极。

关键确实非常简单,比两税法还要简单。

因为两税法你还得统计人口总数,才能征人头税。

可是人口是会变化的,原则上每隔一段时间就得统计一次。

折腾人不说,还会增加成本,可谓是得不偿失。

可是土地不一样,那是有数量的。

说的再直白点,只要不发生大的灾难,土地的数量只会增多不会减少。

哪怕以后不再丈量田亩数量,只以目前的数量征收赋税,也足够解决财政问题了。

越想他们就越觉得这简直是天才般的设想。

马皇后赞道:“钰儿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此法若能施行,必将利国利民。”

朱标也连连点头表示赞同:“若采用此法,无田的人就不用再缴纳赋税服徭役了。”

“大大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而且没有了赋税的负担,失地百姓也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外出务工,从事别的行业改变自己的境况。”

“此法真精妙也。”

朱元璋也不禁点头,这个法子减少了税种,简化了收税的流程。

降低了朝廷的管理成本。

还惠及各方,可谓是尽善尽美。

马钰果然没有说谎,他脑子里确实拥有整套的治国方案。

马钰见他们理解了,就接着说道:

“大明要发展生产力要兴百业,将来工商业必然会蓬勃发展。”

“商业税也将成为重中之重。”

“不过我对这一块了解不多,陛下可以找懂行的人,来设计商业税制度。”

朱元璋颔首道:“此事咱已经安排人做了,等他们拿出了章程再说。”

马钰点点头,接着说道:“征税还有个问题。”

“越有钱有权的人,就越是有办法避税。”

“比如隐瞒自己的真实财富,只缴纳少量的税。”

“他们最常用也是最恶毒的方法,就是转嫁赋税。”

“朝廷规定二十税一,他们就将自己的税转嫁到百姓头上。”

“问百姓十五税一甚至十税一。”

“所以朝廷必须要想办法,将富人给揪出来,然后问他们征税。”

朱元璋表情凝重,说道:“你可有什么法子?”

马钰摇摇头,说道:“没有现成可行之法,不过之前您组建锦衣卫给了我一个灵感。”

“是不是可以组建一个机构,专门盯着富人收税。”

“他们的任务就是调查富人的财富,然后按照税法将税追缴上来。”

朱元璋眼睛一亮,说道:“这个法子有点意思。”

“回头我仔细想想,看具体怎么去做。”

然后他又追问道:“还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