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为何秦要统一度量衡




                计官必须要能看得懂账簿,要会记账。



    其实朱标自己也学过记账,对于马钰的提议自然没有意见:



    “国子监算学班那里有现成的记账教材,到时整理一下,就可以作为新学院的教材。”



    马钰却摇摇头,说道:“现在使用的记账方式太简单了,有太多漏洞,很容易作弊。”



    “我的意思是,要改良出一种全新的记账方式,修补漏洞提高作弊的成本。”



    朱标秒懂,高兴的道:“我就知道你肯定有新东西,快和我说说新式记账法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马钰是真不懂会计知识,但一些基本的东西还是了解一些的。



    于是他将复式记账法讲了一遍。



    简单来说就是,朝廷规定记账簿的样式。



    所有的记账,必须用规定格式的账簿,以方便查账。



    一笔交易,有出也有入,出入双方各自记账。



    “……因为是甲乙双方同时记账,一个记出,一个记入。”



    “如果单方面修改账本,税官拿到甲乙双方的账簿一对照,就能看得出来。”



    “想要作弊,就必须甲乙双方互相配合,增加了作弊的成本。”



    “税收也是一样,商铺交了多少税,要在自家的账簿上记录下来。”



    “衙门问谁收了多少税,税款都去了哪里,也要清晰记录下来,以便于御史监察。”



    朱标跟着马钰学了很多经济学的知识,也专门研究过计官。



    自然是能看得出复式记账法的优秀之处的,赞道:



    “记账法只是这么一改,不但账目更加一目了然,还加大了修改的难度。”



    “好好好,表弟果然聪明啊。”



    此类的夸赞实在听过太多,马钰都有些免疫了,接着说道:



    “还有一些细节,比如记账必须用三种数字同时记载,防止有人涂抹修改。”



    所谓三种数字,一种是马钰弄过来的‘1234’。



    还有一种是自古就传下来的‘一二三四’。



    第三种是大写数字‘壹贰叁肆’。



    根据出土文物可知,‘一二三四’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大写数字出现的较晚,目前考古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目的就是用复杂的字形,防止有人涂改账目。



    唐朝开始普遍应用于账目的书写,宋朝也普遍用大写数字记账。



    但元朝懂的都懂,大写数字记账法就被废掉了。



    原本历史上,直到郭桓案爆发后,朱元璋才下令必须用大写数字记账。



    马钰这是提前将朱元璋的功劳给抢了。



    至于账簿不允许有任何涂改,如果写错字了,必须更换一张重新写等等。



    这些都属于常规的要求了。



    朱标自然全部采纳:“听表弟你这么一说我才发现,现在的记账方式确实漏洞很多。”



    “难怪那些人敢肆无忌惮的侵吞国家钱粮。”



    马钰摇头说道:“他们侵吞国家钱粮,和记账方式没关系,新式记账法也没办法杜绝他们贪污受贿。”



    朱标点头道:“我知道,贪赃枉法是贪欲作祟。”



    “不过新式记账法,确实更加规范,方便查账和收税。”



    “依然非常了不起。”



    这马钰倒是没有反驳,毕竟复式记账法在他穿越前,都是经济活动中的标准系统。



    足见它的实用性有多强。



    接着两人就开始讨论,新式账簿该采用什么样的格式。



    马钰上辈子见过账簿,虽然细节忘了,但大致样式还是记得的。



    在前世经验的基础上,很快就拿出了几种账簿的格式。



    比如出账账簿格式,入账账簿格式,纳税账簿格式等等。



    当然,这些只是最基础的,更复杂的东西就只能交给专业的人去弄了。



    不过总的来说,马钰拿出的东西,确实规范了大明会计行业的基础。



    地基打好,可以为后续经济活动的发展,提供便利。



    朱标非常高兴,这次没有白来啊。



    表弟果然从不让人失望。



    嘴上说着不懂,却总能给出很多建设性创意。



    我算是看明白了,表弟说不懂,那就是知道一些。



    他说略懂一些皮毛,那就是有一定研究。



    他说的懂,那是精通。



    真是谦虚啊。



    马钰并不知道朱标在想什么,他则在思考另外一件事情。



    会计行业的基础需要规范,难道其它的就不需要吗?



    比如,度量衡。



    现在的度量衡,是存在极大不便的。



    比如一斤十六两,一里是一百八十丈,计算非常麻烦。



    目前来看没什么问题,等将来工商业发展起来,会带来很多不便。



    到那个时候再改,会耽误很多事情,不如一开始就将这些都规范好。



    想到这里,马钰就将自己的想法一并说给了朱标听。



    朱标惊讶的道:“修改度量衡,这动静太大了吧?”



    “百姓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尺度,如果强行改,会造成极大的不便。”



    马钰能理解他的想法,解释道:



    “国家必须要统一度量衡,这个重要性我不说你也知道。”



    “因为元朝的不作为,民间的度量衡其实已经混乱了。”



    “你可以去了解一下,现在的一尺,比宋朝的一尺要长。”



    “关键是每行每业,都有自己的尺度。”



    “仅我知道的就有木工尺、营造尺、量地尺、裁衣尺……”



    每个行业的尺度,标准都不一样。



    事实上,原本世界的大明,度量衡就相当的混乱。



    直到灭亡都没有统一长度单位。



    一个大一统的华夏王朝,各行各业都圈地自萌,用自己的度量衡标准。



    也不得不说,确实有些奇葩。



    朱标也听的头皮发麻,不敢置信的道:



    “竟然已经混乱到这种程度了?为什么没人告诉我。”



    马钰叹道:“这种‘小事’,在很多人眼里都不值一提。”



    “但想要发展制造业,提高生产力,统一的度量衡势在必行。”



    “可以这么说,没有全国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就不可能发展制造业。”



    虽然朱标知道统一度量衡的重要性,但也没有想到马钰竟然如此重视,好奇的问道:



    “为什么?”



    马钰反问道:“你知道流水线生产法吗?”



    朱标一脸疑惑:“流水线生产法,这是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