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朱元璋要当端水大师(第3页)


    朱标恍然大悟,说道:“就如宋朝的司马光等人,他们的人品没有大问题,也一心报国。”



    “但他们也是最反对王安石变法之人。”



    朱元璋说道:“对,就是如此。”



    “变革就是要打破成规,过于讲规矩的人是干不成此事的。”



    “这个时候,有能力的小人反而是最合适的。”



    朱标质疑道:“如果小人借机牟利,以良法害民怎么办?”



    朱元璋说道:“所以要让君子来监督小人。”



    “这就是我让刘伯温担任御史大夫的原因。”



    朱标沉思许久才点头表示明白,然后叹道:



    “难道就没有既能打破成规,又有才能的君子吗。”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那就是圣人了,华夏数千年来才有几个。”



    朱标犹豫了一下,说道:“表弟好像就挺符合这个标准的。”



    朱元璋顿了一下,没好气的道:



    “他才多大,让他当丞相谁服气?”



    “况且以他的身体,恐怕也无法承担此重任吧。”



    朱标追问道:“您的意思是,如果他年龄足够,身体又没有什么问题,是足以胜任丞相职务的是吧。”



    朱元璋瞪着他,怒道:“咱还没死呢,你想做什么?”



    朱标连忙摆手道:“没没没,这不是在闲聊吗,您怎么急了。”



    朱元璋气道:“咱知道你有自己的想法,等你自己登基当了皇帝,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现在是咱当皇帝,你就得老老实实听咱的。”



    朱标连忙道:“爹您千万不要这么说,我绝无此意。”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你有没有这个意思咱不管,咱就是这个意思,今天给你说清楚了。”



    朱标垂头丧气的道:“是,我知道错了,您就饶了我吧。”



    朱元璋见此,也没有再揪着不放,继续聊起了丞相的问题:



    “之前咱属意汪广洋担任左相的一职,但现在想想,还是让胡惟庸来吧。”



    “汪广洋心中肯定不服,定然会盯紧胡惟庸,让他不敢犯错。”



    朱标眉头微皱,问道:“如果汪广洋、刘伯温他们阻挠新法怎么办?”



    朱元璋说道:“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这就要看君主调和阴阳的手段了。”



    “而且咱也相信汪广洋和刘伯温等人的操守。”



    “他们就算不赞同新法,也必然会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新法的缺陷。”



    “正好可以帮助我们完善新法。”



    让不守规矩的小人胡惟庸当丞相,他为了讨好皇帝稳固自己的地位,肯定会全力支持变革。



    汪广洋作为右相,可以更好的监督他。



    杨宪则负责去干脏活。



    刘伯温去给他们擦屁股,搞重建工作,同时也负责某些重大工程。



    比如黄河河道的固定和修缮,比如往中原迁徙人口的计划等等。



    这就是朱元璋构思的朝堂格局。



    朱标也不得不说,确实很有想法。



    但他也有疑虑,主要这个法子,太考验君主端水的能力了。



    一旦端不平让力量失衡,很可能会酿成北宋神宗时期党争祸国的局面。



    不过,自家父亲作为马上得天下的皇帝,端水能力应该不差吧。



    算了,先试试吧。



    这时,朱元璋又说道:“破坏容易建设难,财税方面咱也不太懂。”



    “具体该如何建设,你去找马钰商量一下,尽快拿一个章程出来。”



    朱标惊讶的道:“啊?我?”



    朱元璋问道:“怎么,怕了?”



    朱标连忙摇头道:“没有,就是……您真的放心将此事交给我啊。”



    朱元璋笑道:“你才几岁,咱自然不放心全部都交给你。”



    “只是让你拿出一个章程,到时咱会找人商议具体该如何实施。”



    朱标这才释然,道:“好,明日我就去找表弟。”



    ——



    当天,朱元璋将李善长召入皇宫,两人关起门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反正李善长出来的时候,脸色苍白,走路都有些踉跄。



    到家后立即就上表,以养病为由请辞。



    朱元璋没有再如之前那般拖延,勉励了他一番,还赏赐了许多财物名贵药材,就批准了辞呈。



    左相辞职,所有有机会竞争的人都垂涎欲滴。



    但朱元璋根本就没给他们搞小动作的机会,第二天早朝就宣布由胡惟庸担任左相。



    汪广洋继续担任右相,杨宪也被提拔为御史中丞。



    这个任命既出乎大家的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动静。



    对于胡惟庸来说,这无异于天上掉馅饼,那叫一个高兴。



    汪广洋则一脸不敢置信。



    他怎么都想不通,自己不论资历还是和皇帝的感情,都远超胡惟庸。



    怎么会败给他?



    但命令都已经下达了,他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咬着牙认了。



    可内心里已经将胡惟庸给恨上了。



    姓胡的你别太得意,咱们走着瞧。



    对杨宪的任命,大家就更不觉的奇怪了。



    大明建立之前,他就负责监察在外带兵的大将。



    最高光的时刻,是监督朱文正。



    差点将朱文正给弄出精神病。



    现在让他负责御史台,也算是干回了老本行。



    对杨宪自己来说,这也是个很大的惊喜。



    御史中丞,主持御史台工作,负责监察百官。



    正好可以盯着李善长。



    你李善长是辞官了,可同党还在,看我怎么将你的党羽一一剪除。



    下朝之后,等朱元璋和朱标的身影消失,‘哗啦’一大群官吏就围到了胡惟庸身边,各种恭维。



    胡惟庸也是春风得意。



    不过这会儿他还保持着理智,并未表现的多么得意,反倒是一副谦虚的样子。



    博得了不少人的好感。



    汪广洋心中更加烦闷,冷哼一声带着自己的几个心腹离开。



    杨宪身边也聚了不少人,不过大多都是他的老相识,以及御史台的下属。



    不过他可远不如胡惟庸有城府,脸上的笑容那叫一个得意,说话的声音也很是张扬。



    让不少人直皱眉头。



    不过人家现在升迁,得意一点也是正常的,倒也没人敢说什么。



    外朝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



    他并未说什么,只是心中冷笑。



    他要的就是这种局面。



    朱标见没有什么事情,就和朱元璋打了声招呼,出宫去找马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