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第2页)

 但她又一字一句地写下:可我们都是怪物,我们没办法相互理解,我们沉溺于自己的委屈里仇视着彼此,妈妈,我们无法解脱了。 

 祝岁喜又从头看了一遍,终于明白问题出在哪儿了。 

 前面半本的内容里,吴景诗还只是个学生,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情绪,有什么都会写到日记本里,但很明显那时候吴小梅管她管的很严,她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家,学校,或者在摊子上给吴小梅帮忙。 

 仅有的几个朋友,也在吴小梅的干预下失去了,在那些时间里,她唯一的任务似乎只有学习,看得出来,她的文字里表达出来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但是自从初二下半学期开始,吴景诗日记本里的内容就开始有了隐晦的指向性。 

 她在刻意向什么人在透露自己的想法,而这个人,只能是吴小梅。 

 原因并不难猜,一定是这个时候,吴小梅发现了女儿的日记本,为了获知女儿更多的“秘密,”她选择了沉默,但她不知道的是,女儿同样发现了这件事。 

 吴小梅这个人,固执,偏激,很多时候,你是没办法跟她好好交流的,祝岁喜相信,在吴景诗活着的很多年里,一定也无数次努力过,希望跟自己的母亲有个深度的,相对平静的交流,这一点在她前半部分的日记里提到过很多次,但几乎每一次都是以吴小梅粗暴的拒绝而告终。 

 所以在后半部分的日记本中,吴景诗写日记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记录和疏解自己的压力,而是选择通过日记,向母亲吴小梅诉说自己的情感。 

 很显然,吴景诗的这个做法即使延续了那么久,但没有得到任何正向的反馈,母女俩的关系也越来越岌岌可危。 

 所以后面那些饱含着发泄和恨意的句子,再次变成了吴景诗真情实感的报复,她在日记里隐瞒了她的感情,隐瞒了她的爱好和一些更为隐秘的东西,只是在自己已经痛彻心扉的情况下,带着她的痛苦,再去伤害她的母亲。 

 但祝岁喜的注意力最终还是落在了日记本上最后的文字页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