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府小丫鬟七月锦鲤

第369章 广寒糕

听到覃乐瑶说牵连族人,梨月和采初她们都有点愣神儿。

本朝虽说律法上对贪墨案判的严酷,可论到实际中都是高举轻放。

毕竟这朝廷上下与地方官吏谁能不贪呢?

京官们收年礼和冰敬炭敬,地方上收火耗刮地皮。

就连太监们都有盐税矿税织染的油水。

真若是判得重了,今天杀他明天杀你,杀成了惯例谁受得了?

梨月她们几个年纪都小,但自幼在官宦人家里长大,也都见过些世面。

无论是京师地方,从没听说过谁哪个官,因为贪了几千银子被抄家灭族。

她们各自端着碗面面相觑,覃乐瑶将茶盏撂下,坐在屏风前的小榻上。

“三太太的舅舅家里,说起来是世代京官,其实一家子都糊涂。她外公当年是太常寺少卿从三品,到了她舅舅便落到太常寺丞正六品,轮到她表兄的时候,四十多岁才得科甲出身。功名本就一代不如一代,在京师的亲朋人脉自然也不成了。早先老国公在世的时候,还算是正经姻亲,能攀上些宁府势力。如今老国公故去多年,国公爷又是千里迢迢从北关回来,至亲至近的人都指不上,自然就更顾不上他们家了。”

梨月正夹着两片蒸肉,脸上听得愣怔怔的,半天都忘了塞在嘴里。

她是头次听覃乐瑶说这些,仿佛自言自语云里雾里的。

一篇话好似东拉西扯,半天没说到点子上,可细想却有些道理。

三太太娘舅一家,在京师早就落寞了。

现在想凭着个科举出身的儿子,立刻重振旗鼓,做得太急切了。

别的不必说,这户部国库与内帑金库的弯弯绕,他家三代京官都不懂。

这点子事情可是连覃家人都知道,可见他家是早已不成了。

“万岁爷要修佛寺与宫殿的银子,本就不应由国公拨发,由内帑拨发才是正理。可这是瞒下不瞒上的事,咱们表舅老爷不知晓,立刻出了乱子。内帑拨了银子,各方都拿一份好处,说贪墨不是他独自贪的。只要不闹大,总能一起遮掩。这案子若捏着鼻子认了,大不了是徇私值守,最重只是贬官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