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朕认错了把电交出来泸州老叫
第22章 把握机会(第2页)
牛忠站在城墙上,按照李恪的指示,监督手下记录每种建筑的数量和人数。
其他还可以理解,但他对制盐需要的庞大场地感到奇怪。
为什么要用上百亩的土地制盐?
在城外,一旦发生意外,损失会非常严重。
看着一个接一个的流民被登,牛忠感到自豪。
李恪有句话,流民、良民,都是他的子民。
这句话,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流民渐次踏入这片工坊,各自承担义务。
王子虎指挥着部下核实流民信息。
“你们听好了,殿下开恩赐予你们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得好好把握。
愿意卖力气的,即可列入匠籍。
放眼望去,无论是安州、河州,还是天下各地,谁会去怜悯你们这些人?
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得清洗干净,殿下最恨工坊肮脏不堪。”
随着流民们开始打扫场地,原来的工匠也陆续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制盐工坊开工第一天,负责人老马统计的制盐量只有四点多万斤,没达到李恪要求的标准,产量低得多。
第二天,牛忠惊讶发现,人手熟悉操作后,五千人竟然生产了十五万斤。
产量的激增,导致采矿石的人员不够了。
第三天,产量又猛增到二十万。
牛忠对李恪佩服的五体投地。
历史上几乎无人能从卤矿石中制出这么多盐。
而且,制盐过程中产生的石渣还能磨碎,用来制造砖石,用于建筑。
凉城,轩辕王府。
李恪紧锁眉头,看着老马送来的账册。
“十万?”
洪天摸了摸下巴,扬起脑袋,露出难以掩饰的自豪。
“王爷,这是一笔巨额,即便是皇家奢华用度,一年也难以挥霍如此庞大的财富。
李恪不禁感到几分无奈,这些人似乎只懂得追逐一时之利。
“尚显不足,须得再加!”
“王爷,众多流民涌入,他们的饮食住宿开销颇为巨大。”洪天提醒。
流民涌入工坊,成为工匠。
新旧工匠相加,总数已达五千,每日粮食的消耗量确实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