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武举(第2页)

 不过那时候没想到府兵制会有这么多麻烦。 

 朕觉得,可以试试搞个武举,弄个武学,让基层的士兵和军官有机会流动。 

 最起码给他们点升职的希望嘛。” 

 “陛下真是仁慈啊。” 

 李孝恭先是对李恪一通马屁,然后赶紧追问。 

 “陛下打算怎么弄这个武学啊,具体是个什么样的章程?” 

 李孝恭本身就是大将,知道基层军官对整个军队有多重要。 

 就算是个名将指挥,但如果手下的士兵都是些没打过仗的农民,也难免会输。 

 李恪:“关于武举的事,朕不想搞得太复杂,跟科举不一样,不需要那么高的门槛。 

 只要这些人能满足中低层军官的要求就行了,这样也能让大唐的英雄豪杰有个去处。” 

 “再说,朕还打算在里头安排一些州县的小官和胥吏的位置,如果有人不想做武官,愿意去边疆或者进宫,也可以选择这些职位。” 

 李恪这招挺高明的,只要能通过武举,说明他们基本的素质还是有的。 

 放到州县里去,也能提升当地的治理水平,换掉那些不认真工作的官员,让官场更有竞争力。 

 马周一开始觉得这个政策不错,但后来一想,发现问题来了。 

 “陛下,如果照这样搞,能通过武举的人可能会像过江的鲫鱼一样多,大唐真的有那么多职位给他们么?” 

 他有点担心,如果将来有人通过了武举,却没地方安排,那就会对朝廷有怨恨。 

 要是再聚集一堆没地方去的人,麻烦就大了。 

 这也不是瞎担心,科举门槛高,每年通过的就那么几十个人,这些人还比较容易安排。 

 但武举要是像李恪说的那样,一次可能就有几百人通过,第一年可能还能应付,第二年也许也行,然而再往后呢? 

 朝廷的官位有限,总不能让他们干等着,或者是继续大批裁员吧? 

 李恪只是随口说了句。 

 “朝廷不会白养闲人!” 

 他对地方平庸官吏,忍无可忍。要是武举选拔人才,肯定要大批淘汰那些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