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主持人选(第3页)

 现在武举刚起步,里面的利益纠葛肯定更复杂,风险也大。 

 李孝恭作为皇室成员,真的没必要趟这浑水。 

 基本的公平问题,真不好说能不能做到。 

 虽然李恪搞了个优先录取多年从军的士兵,但具体的到底行不行,还得两说。 

 说起来,让李靖主持这事,是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但如果换成李孝恭,一旦武举的公正性被怀疑,哪怕李恪也把他推出来平息民怨,也很麻烦。 

 李孝恭主动要求当主事,当然不只是看中了里面的好处,风险他也考虑到了。 

 李恪这么一问,他感慨道:“陛下,实不相瞒,我是在担心自己死后的事情。我那些儿子们,没一个能继承家业的,要是我走了,家道就要衰落了。” 

 “而且我有自知之明,说到打仗的本事,真的不够看。以前征讨四方,都是卫国公在旁边出谋划策。 

 现在陛下登基了,将来肯定少不了一场硬仗,但凭我现在的能力,比不上卫国公他们,也比不上陛下信任的牛忠他们,将来想立功恐怕是难上加难。” 

 “所以,要是能负责武举,怎么说也能给后辈留下点传承和情分,顺便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一笔。 

 所以我也只能不怕丢脸,硬着头皮争取一下这个事。” 

 李孝恭一番掏心掏肺的话,确实让李恪感同身受。 

 对子孙的担心,谁都会有啊。 

 但是,光这一点,还没法完全打动李恪。 

 关键是李孝恭对他自己的深刻反思,坦诚不足,这可就让李恪挺有感触了。 

 在大唐开国将军里面,李孝恭的才能说实话并不是特别突出。 

 别说比不上李靖,就是李绩这些人,他也比不上。 

 说穿了,李恪最欣赏李孝恭的一点,就是他能正视自己,没有沉迷过去的辉煌,也没有沉迷酒色,而是真心实意的想为朝廷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