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责任和使命(第2页)
李恪也说了,第二批人数至少三千,这就意味着一大堆职位等着人填补。
这一千人主要是给九品到五品官员准备的,对于那些在官场里挣扎着想要往上爬的中下层官员来说,这绝对是个大好机会。
李恪心里清楚,现在大唐的问题是人才太少。/w*a′x?s\w`.*c~o`m?
整个中土的官吏加起来,连兵将一起,才一百五十万左右。
人口供养比例大概是一百比一,这个比例现在看起来还挺宽松的。
民众负担不重,国家也能稳稳当当运转。
但如果把西夷的人口也算进来,事情就复杂了。
西夷刚加入我们,管理体系还不完善,能用上的当地官员很少,大部分还得从中土调过去。
这样一来,比例肯定更低,人才短缺的问题就更明显了。
所以,将来肯定得不断补充更多官吏。
李恪想的是最好五十比一,或者更进一步的三十比一。
但这不是他随便想增加比例,实在是形势逼人。
治理一个国家,每个地方都得有足够的官吏。
从最小的村子到城镇,再到庞大的行省,不管哪个层级,都少不了官吏们管理和服务。
李恪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这些人去陪京工作,很可能就在那边扎根。
他们会和当地人交流融合,不仅工作上能出力,还能在文化传播、民族融合上起到积极作用。
这也是李恪推动官员去陪京的初衷之一,通过这种方式,逐步让天佛地区彻底融入大唐,促进整个国家的繁荣和民族融合。
当然了,官员选派的时候,也得用一部分当地官员。
李恪想过,这个比例大概是三比一。
他知道,天佛地区刚加入大唐,如果完全排斥当地官员,不给他们机会,肯定会让当地势力不满,太压制了反而不好。
只有为天佛百姓提供机遇,让他们在大唐的治理之下,得以凭借自身才能获得晋升路途,融入国家的管理之中,才能让他们真心接受大唐。
这不仅有助于稳定天佛地区,还能利用他们对本土的熟悉,更好地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