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登山包里的宝贝!(第2页)
哪怕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徐光启的努力并没有大获成功,但也立下了一些基础,为后来的‘糠稀盛世’形成,算是有不小的帮助。
为了能让这些作物,获得更专业更精心的培育,陈逸轩冒着暴露的风险,让人找来了徐光启。
要知道这位大拿,因为擅长一些传统文人眼里的奇技淫巧,平日里也是和朱由校有过不少的接触。
“陛下可以放宽心,这些土豆老臣都是按照陛下的吩咐,让人小心的去侍弄,绝不会有任何差错。
若真是如陛下所言的话,那等到十月前就能收获,到时即可知道其产量为多少。
至于这些甘薯,虽说品种和老臣以往接触的有些不同,但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虽说这时候种上,已经是错过了农时,但只要小心看护,应该可以撑得过冬日的风雪。”
徐光启看到这位陛下,在耐心细致的去观察农作物长势时,心里也不断感叹。
以往的天启皇帝只是醉心于木匠活,对于大明无数百姓最在意的粮食问题,并不算是特别的关心。
自己几次三番的上奏疏,也没能让皇帝陛下下旨,将甘薯这种产量颇高的菜蔬推广天下。
可前一段时间,这位陛下在重病初愈了以后,也不知道抽的哪门子疯,居然派小太监传召自己,过来帮他培育这些农作物。
要知道以前皇帝就算是传召自己入宫,也是和自己一起研究那些红夷大炮,这位陛下也算天才,居然能轻松的还原出来制作的流程。
大明如今能够自己生产红夷大炮,里面除了他徐光启和无数工匠的努力之外,也有这位皇帝陛下许多功劳。
更让徐光启震惊的,是除了让他参与之外,还让自己带着手底下的那些老农,一起去种植这些蛮夷传过来的农作物。
这在以前,是徐光启完全无法想象到的,不过他心里面更多的是欣慰,若是培育成功,又有皇帝的鼎力支持,定能让许多的百姓免于饿死。
“爱卿办事朕还是放心的,若是此事能成,爱卿算得上是我大明百姓的衣食父母,定能名留青史。”
徐光启虽说是个另类,但根子上依旧是一个文人,用名留青史给他当大饼,肯定会让他竭尽全力去培育红薯和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