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朱棣出事了
“李小子你的意思是南边考一次,然后北边再考一次?”
“你这出的是什么馊主意?”
朱元璋下意识地说道。
顾名思义,南北分榜就是南北方各考一次。
可是如果这样的话,朝廷要多费一遍力不说,后续的麻烦也是无穷无尽。。
最典型的就是,如果分榜录取,那么北榜上的士子去哪儿当官儿?
全部赶到北方?
要知道大明京师可是在江南的!
如果北方士人长期游离于中枢之外,那必然会产生离心力。
再加上北方又比邻死敌蒙元,北方一直是抵制异族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和朝廷离心离德再加上手中掌握着强大的武力,这恐怕立刻又是一个唐末的藩镇之乱吧。
别的不说,高丽的东西两班之争,还是你李小子给咱老汉指出来的。
你难道这么快就忘了?
“噗嗤!”
看着朱元璋急赤白脸的样子,李平安忍不住笑了:“我说老朱头啊!你都一把年纪的人了,什么时候能学得沉稳一点。”
“不要听风就是雨!”
“你看小朱虽然比你年轻得多,但是多沉稳。”
“本公子有时候都搞不清楚。”
“你们俩到底谁是儿子谁是爹。”
一句话顿时气得朱元璋吹胡子瞪眼。
朱标也十分无奈地看了一眼李平安:李兄啊!你这不是离间我们父子感情,把本太子往火坑里退吗?
再说,本太子那是沉稳吗?
那是完全被李兄你的言语给吓得没反应过来啊!
“好啦好啦,不逗你们了。”
“其实南北分榜不必要分开来考,而是按照南方和北方的教化水平不同,按照固定的比率来录取南北方的士子。”
“如果当今圣上采用了我的方法之后,短期之内,南方的教化优势会被压制,而北方的则会提高。”
“所以我估计了一下,南方和北方的士子分别按照六成和四成的比率来录取比较好。”
“这样一来,两地兼顾,皆大欢喜岂不是好?”
李平安向两个人大致勾勒了一下南北分榜的轮廓。
其实,南北分榜,就类似与后世高考给偏远地区加分一样。
如果不这么做,那么越是偏僻贫穷的地方,就越没有人能考上大学。
考不上大学,就只能在家乡混吃等死。
坐看外面越来越发达却没有自己什么事。
这样就相当于切断了偏远地区老百姓的上升通道和人生希望。
人一旦失去了希望,那真是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所以不论是南北分榜和高考加分,都是为了给偏远地区的老百姓打开上升通道,凝聚国家向心力的机会。
听了李平安的解释,朱元璋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为啥自己在元末的时候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
自己当时别说有什么上升通道了,哪怕日子稍微太平些。
那说不定世上就少了一个朱皇帝而多了一个朱农夫。
人的命运,就是这么神奇!
“李兄,可是即便是南六北四,那这个名额到底怎么分配。”
朱元璋感慨的时候,朱标已经开始和李平安探讨技术细节了。
即便给了北方士子四成的名额,但是按照李兄的说法,以他们的水平,恐怕也是三甲同进士居多。
如果是这样的话,似乎南北分榜也无济于事啊。
“这个很好办,一甲让南北士子自由竞争,谁本事大谁中一甲。至于二甲和三甲,全部按照南六北四的比例来分配。”
李平安言之凿凿地说道。
不论地区之间的差异再大,位于该地区最顶尖的家族都和其他地方的豪强相差无几。
既然这样,那状元、榜眼和探花这三个一甲进士就自由竞争,南北士子各凭本事考取。
至于后面的二甲和三甲,那就要严格按照比例来了。
哪怕南方士子最后一名的水平都超过北方士子的第一名,那你也照样中不进士。
这么做一来可以安定北方的人心,二来也可以作为对北方百姓抵御外地的补偿。
毕竟现在北方边境还时不时地被鞑子入关寇边,北方士子着急了还要抄家伙上去干特么的。
而南方士子只要安静读书就行了。
“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