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杀不得牧野小铁匠

第107章 大快朵颐

 只一眼,朱元璋就对方孝儒的映像就大好。*天/禧′晓*税`蛧_ !哽?欣′蕞·快-

 站在一旁的太子朱标就更是如此了。

 他本来就对儒家十分向往,而眼前这个恩公的族人,简直就是儒家君子的楷模啊!

 “小民方孝儒,拜见陛下!”

 “拜见太子殿下!”

 方孝儒一撩衣袍,就准备跪拜。

 “罢了!”

 “不必拜了!”

 还没等方孝儒跪下,洪武大帝的声音就从御案前~传来。

 方孝儒顿时吃惊地睁大了眼-睛。。

 自己虽然是举人之身,名义上的大明官吏候选人,拥有见官不拜和参与地方政务的特权。

 但是面对高高在上的洪武大帝,依旧是小民的身份。

 按理说,还是应该行跪拜礼的。

 如果不拜,那就是违法和无礼,对于特别强调「礼」的儒家来说,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但是如果坚持跪拜的话,圣上已经传了口谕,自己违抗命令,同样是大逆不道。

 一时之间,方孝儒内心矛盾不已,不过脸上倒是没有什么太过震惊的表情。

 “按照我大明的规矩,官员有见官不拜的权力。”

 “举人和监生就已经可以做官了,所以不用见官就拜。”

 “更何况,朕现在都身份是君王而不是天子,你也不必拘谨。”

 虽然洪武大帝是草根出身,但是这么多年和文臣大儒打交道的经验,让他一眼就看出了方孝儒的窘迫,所以出言解释道。

 “是啊,逢人就跪,那是革达子的规矩。咱们汉人可没这个说法。”

 “须知男儿膝下有黄金啊!”

 太子也在一旁补充道。

 根据大明规定,白身百姓虽然见了官员要行跪拜礼,但是有了功名的读书人不用。

 这也是举人出身的海瑞见官不拜,得了个「海笔架」的外号;但是上司却拿他无可奈何的理论依据。

 不过最重要的是,朱元璋从心里就腻歪跪拜。

 蒙元时期,革达子将领地内的百姓分为四等。

 汉人是最低等的贱民;而汉人中的穷人,更是低等中的低等,贱民中的贱民。

 放过水牛要过饭的朱元璋,打小就没少跪拜别人,所以对这个陋习深恶痛绝。

 一创立大明,就明文规定,除特殊场合,不准跪拜。

 即便官员见了洪武大帝,他也规定,只有祭祀天地,自己以天子身份出现的场合,百官才对自己行跪拜礼。

 平常见面,他的身份不过是一国之君,文武大臣朝自己作揖行礼就行了。

 不过朱元璋这些规矩,主要还是针对朝廷大员的。

 别说方孝儒一个举人,就是进士见了自己也要大礼参拜。

 自己之所以不让他跪拜,还是主要看在他那个不着调的远方亲戚李平安身上。

 “小民,谢过陛下!”

 “谢过太子殿下!”

 听到圣上和太子的解释,方孝儒顿时心中一暖,眼泪差点出来了。

 明君!

 明君啊!

 圣上是明君!

 太子也是明君!

 我大明,我汉人,未来可期啊!

 “方孝儒,知道朕为何召你御前面圣吗?”

 等方孝儒稍微平复了一下情绪,洪武大帝出口问道。

 “启禀陛下,小民不知。”

 方孝儒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对于这个为题,他也是一脑袋问号。

 本来得知圣上免除了自己老师的流放责罚后,他和宋濂都以为是皇上看在宋濂是太子老师的份上,放了宋濂一马。

 但是很快啊!

 锦衣卫命宋濂回乡养病,自己却立刻去金陵面圣。

 所有人才搞清楚,原来赦免宋濂只是顺手而为,真正的重点居然是他的学生方孝儒?

 可自己一个犯官之后,还没有参加科举的举人,有什么值得高高在上的洪武大帝关注的?

 自己的名字,又是怎么传到圣上耳中的。

 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是方孝儒还是跟着锦衣卫来到了金陵皇宫。^0\0?暁¨说^网′ \醉¨欣,章-踕^更~鑫¢哙¨

 (历史上,方孝儒也是在洪武十五年经朝廷官员举荐进京面圣的。)

 “方举人,是这样的。”

 “圣上最近闲来无事翻看以前的卷宗,无意发现方知府,也就是令尊的案子有蹊跷。”

 “因为觉得可疑,所以圣上会同有司重新审理了方知府的案子,才发现方知府居然是被诬告含冤而死。”

 “细查下去,还发现方知府以前居然受过朝廷的嘉奖,是我大明官员的楷模。”

 “因为小人蒙蔽,我大明痛失以为好官贤臣。”

 “圣上心痛不已,才特意召你回来以示宣慰。



 看到方孝儒的表情,太子主动站出来解释。

 这也是他和洪武大帝商量好的套路。

 毕竟父皇这件事儿干得实在太丢人,不好开口。

 反正父子一体,自己这个当儿子的解释也没有什么好怕的。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啊!”

 听完朱标的解释,方孝儒永远平静的脸上终于浮现出激动的解释,整个人也松弛下来。

 “父亲!”

 “儿子就知道,朝廷不会让你含冤而死的!”

 “父亲,圣上终于还你清白了!”

 咚咚咚……

 几声闷响传来。

 方孝儒猛地跪下,朝着老家宁海缑城的方向猛磕了几个头。

 再起身时,已经一脸平静。

 只不过屋里的所有人都可以感觉到,这个青年举子放松了不少。

 “哦?”

 “朕误判了案子,让你父亲蒙冤而死。”

 “你就没有一点愤恨和委屈?”

 洪武大帝吃惊地问道。

 这下轮到他惊讶了。

 按照朱元璋的理解,自己错杀了方孝儒的父亲,连坐了他老师的两个儿子,还把他老师流放到了偏远之地。

 方孝儒就是嘴上不敢说,心里也应该埋怨自己。

 可是看他刚才的表现,似乎从来没有埋怨过自己,反而一直等着朝廷来给他父亲洗刷冤屈。

 这是怎么回事?

 不仅是朱元璋,御书房里的其他人也是这么想的。

 “启禀陛下,不论是吾父还是吾师都一再教育小民,要忠君爱国。”

 “自古以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都是天地纲常,亘古不变的真理。”

 “所以才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名言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