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治病(第2页)
听了三人的话,李平安才仔细观察了一下躺在软床上的沐英。
这个青年剑眉星目。
本来长得极其标志,可惜因为浑身发抖,五官也跟着扭曲到了一起。
本来刚才还冷得要命,可是李平安只是瞅了几眼的工夫,这个青年居然突然面色赤红,呼吸急促,浑身上下大汗凌厉。
显然是开始发烧了!
“这是瘴疫啊!”
李平安还没有开口,身后就传来了一声惊呼!
李如同一脸震惊地看着那个青年。
瘴疫?!
听到这个词,所有人不约而同朝后面退了一步。
“李太医,他真是得了瘴……瘴疫?”
马娘娘颤声问道。
“老夫行医一生,断不会认错的。”
“这就是瘴疫!”
李如同斩钉截铁地说道。
听李如同这么说,所有人倒吸了一口冷气。
所谓瘴疫,就是人们常说的打摆子。?x-q^k-s¨w?.\c^o′m′
它还有个正式的名字——疟疾!
疟疾是一种由寄生在肝脏、脾脏和毛细血管中的疟原虫引起的,通过蚊子吸血传播的虫媒型传染病。
主要症状是人会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和出汗593,最终会导致严重的脾肿大和贫血,进而死亡。
现代人提起疟疾似乎不以为然,其实它在古代是一种传染性和致死率都很高的疾病。
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疟疾大流行,导致古罗马公民死伤惨重。
不仅如此,直到新华
夏建立前,疟疾仍然是困扰华夏子民的 yi/大难题!
民国时期,曾经繁华无比的云南思茅,就因为疟疾大流行,人口从鼎盛的九万余人降到了数百人。
新华夏建立以后进行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整个思茅才恢复到九百四十四人。
可见疟疾这一疾病的威力。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有人知道沐英得的是疟疾之后,才面色大变。
“原来是疟疾啊!”
“小事一桩。”
“那个老朱头,这些都是你的什么人啊?”
李平安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
自己会治的内科病不多,疟疾恰好是其中的一种。
况且按照按照疟疾发作周期和虐原虫种类的不同,疟疾由轻到重分为卵形疟、三日虐、间日疟和恶性疟。
像长江一带的疟疾大多为三日疟,偶尔是间日疟。
有的人不用治疗也能硬挺过去。
所以李平安丝毫不担心,反而把关注点转移到了秦
王、晋王和周王身上。
“哦!这都是咱老汉几个不成器的儿子。”
“这个最小的是老五朱周。”
“圆脸儿的是老三朱晋。”
“那个被老汉一脚踹飞的是老二朱秦。”
看到李平安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朱元璋顿时心里有底了,随口就可自己三儿子都编了化名。
李小子虽然很多时候不着调,但是办事儿还从没出过纰漏。
看他现在这个样子,那沐英肯定是没事儿了。
要是像上次救老四那样紧张,那才值得担心.
“那这个躺着的是……”
李平安指着沐英说道。
朱老二、朱老三和朱老五他们哥儿仨一看就是老朱头的种。。
倒是这个病人眉宇之间,可是一点相似之处都没有。
可小朱却叫这个病人为兄长。
朱老夫人也说他是自己的儿子。
这到底是什么关系?
大型家庭情感伦理剧?
“这个是咱的干儿子沐周舍。顺便说一下,老二和老三就是咱老汉说要给你介绍的关系。”
“以后在山西、陕西做生意找他们就好了。”
“混账东西!还不给老子滚过来拜见你娘和你大哥的救命恩人?”
朱元璋冲着一瘸一拐的秦王朱樉大吼道。
“朱晋谢过恩人!”
“救命之恩没齿难忘!朱周给恩人见礼了!”
“……”
这个小子,居然是母后和大哥的救命恩人?
听到这个消息,朱櫰三人大吃一惊。
脑子灵活的晋王朱棡已经向李平安行礼了。
周王朱橚也紧跟自己二哥后面行礼。
秦王朱樉总觉得自己老爹被蒙蔽了。
这小子怎么看也是像骗子多过像医生啊!
本来还想争辩几句,但是看到朱元璋又有踹自己的迹象,也不情不愿地向李平安行了个礼。
“哪里哪里!”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以后我洪门在太原、西安的生意,还要仰仗二位照顾啊!”
李平安的态度也十分友好。
这两个可是自己以后在西安、太原赚钱的财神爷啊!
现在把关系弄得好点才是硬道理。
“小李恩公,你看我.干儿的病情如何啊?”
马娘娘忍不住催促道。
朱元璋的这些义子,都是她一手带大的。
从感情上说,即便比不上自己亲生的儿子,那也差不了多少。
沐英一直在那里高手不退。
小李恩公居然和自己老汉磨磨唧唧拉家常。
这能忍得住?
“哈哈哈!”
“不就是漳疫疟疾吗?小病小病!”
“待本公子看看他是三日疟还是间日疟。”
李平安一边说一边将手搭在沐英的胳膊上号了号脉。
“咦?有古怪。”
李平安皱着眉头嘀咕了一句。
面色也从平静改为了略显凝重。
只见李平安俯下身子,扒拉开沐英的眼皮瞅了瞅,然后摸了摸他的额头,低头凝思。
“恩公,我兄长有什
么古怪?”
“不会危及性命吧?”
看到这一幕,太子朱标马上急了。
他和沐英年纪相同,性格相仿,从小玩儿到大。
感情十分深厚。
原本的历史上朱标早逝,沐英也忧思成疾,在当年病死。
所以看到李平安现在都样子,朱标顿时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他最近是不是去过西南云贵一带.‖?”
李平安抬起头向朱元璋等人问道。
“没错!周舍确实刚从云南回来。”
朱元璋点头说道。
虽然大明已经建立了十五年,但是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平定。
比如云南就是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仗着天时地利,一直抗拒大明朝廷。
所以洪武十四年平定西北一带的西番贼兵之后,沐英就被朱元璋派到了云贵,征讨那里不肯臣服大明的割据势力。
这次回金陵,就是为了汇报西南一带的战况,为下一次大军挺进云南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