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铁匠铺,流水线

 第92章 铁匠铺,流水线 

 在明朝,就已经出现玉米。 

 从王象晋的《群芳谱》中可以得知,玉米曾作为进贡之物,而明代时西域诸国与明朝政府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云南地区则采用羁縻统治,与中央政府联系不紧密,且很长时间内没有进贡记录。 

 因此,可以推断玉米是从西域一线以贡品的形式传入中国,并逐渐从宫廷流入民间。 

 但在明朝却没有普及开来。 

 主要还是因为作物适应性问题。 

 玉米作为一种外来作物,其在原产地的生长条件与中国地区存在较大差别。 

 正如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玉米在刚刚传入中国时,可能因为品种尚未适应中国的气候和土壤,导致口感糟糕,甚至比不上芡实,产量也并非十分可观。 

 在明代的诸多典籍中,对玉米的口味有不少负面描述,这使得明朝百姓对其轻视,不愿大面积种植。 

 除外还有政治环境的影响。 

 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明朝嘉靖年间,此时虽然明朝政局稳定,但南方各地已出现频繁的民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百姓失去土地,税赋压力沉重。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们为了维持生活,必须确保粮食产量,不敢轻易在玉米这种新作物上冒险。 

 由于没有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品种迭代缓慢,直到明朝末年,其产量和味道依然比不上中国本土的粮食作物,这也是明代玉米存在感稀薄的重要原因。 

 直到清朝中期,贫苦百姓发现了玉米耐贮、饱腹感强的特点,才开始广泛种植。 

 随着中国的移民浪潮,玉米被推广到全国各地,最终成为百姓餐桌上常见的主食。 

 若是明中期就能将玉米普及开来,说不定如今崇祯时期的明朝,又是其他不一样的结局。 

 而此时的武长风虽然开宝箱没有开到玉米,但他坚信,一定开到! 

 用数量去博取几率,开到玉米种子,也是早晚的事。 

 武长风在外面逛了一圈,便骑马回堡。 

 来到铁匠坊。 

 便见工棚之外一根粗大的木桩矗立着,上面捆绑着一个饥民,此人浑身布满鞭笞的伤痕,显得狼狈不堪。 

 武长风微微皱眉,目光转向随行的张衡,眼神中透露出询问之意。 

 张衡连忙解释道:“大人,牛六上报说,这家伙懒惰成性,只知吃饭,却不肯干活,还敢顶嘴。按照咱们的规矩,便教训了他一番。” 

 武长风点点头:“理应如此,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