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做不到,就换人(第2页)
工匠不够,那就自己培养。
鸟铳难造,那就革新技术。
一般来说,制作一杆鸟铳就需要花费一名工匠近一月的时间。
现在整个军器局之中只有二三十余名军匠会做鸟铳,就算是按多的算三十人,那么一个月算下来也不过三十杆,一年也才三百六十杆。
武长风预计改革军制,军中鸟铳手的比例起码要在三成,也就是每一局中设一鸟铳旗。
一局中有一百一十二人,一旗是三十七人,一个局起码就要三十七杆鸟铳。
当然,这些武器装备也可以让劲勇堡来协助。
但武长风更像让舜乡堡自力更生。
五年以后都是崇祯十五年了,到时候别说黄瓜菜了,什么都没了。
李自成那个时候都快改称号叫做新顺王了。
松锦之战也都打了快两年的时间,已经到了分出胜负的关键时候了。
武长风自然是不可能等这么长的时间,军器局在鸟铳之上的产量必须要提高,而且这件事迫在眉睫。
现在留给武长风的时间并不多,差不多只有一年半载的时间。
第二次入口之战是在崇祯十一年的九月底展开,勤王令是十月份发下的,洪承畴、孙传庭两人皆是收到诏书赴京勤王。
也就说,武长风最迟最迟,都需要在一年半的时间打制出一千七百七十六杆鸟铳,每个月最低要打造九十八杆,比现在产量提高三倍多才能够完成目标。
而且这个产量,加上劲勇堡协助,还是不计算损耗的情况之下才能够完成。
如果不自己做的话,就只有申请军器,然后等着调拨。
递上些银钱,扯着王光誉的虎皮大旗,前前后后拿一千多杆鸟铳不是什么问题。
但是问题调拨来的那些鸟铳根本就没办法用。
炸膛的问题暂且不说,那些鸟铳的威力和射程都全不达标。
现在能够提高产量的办法,只有两个。
一个是在人身上下功夫,制铳的人多了,产量自然就上去了。
第二个则是在器上面下功夫,制铳的难度降低了,工序轻松了,产量也自然就上去了。
第一个办法,自然是需要齐正松来解决。
武长风的目光移动到了齐正松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