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无声行军(第2页)
【战术细节:美军 \"黑寡妇\" 侦察机配备 An\aps-4 雷达,能捕捉 300 米内的金属信号,志愿军因此发明 \"人体消音法\"—— 将金属物品贴紧身体,利用人体组织和冬装布料削弱雷达反射。通信兵的死亡率在空袭中高出普通战士 37%,因他们携带的电台零件多为金属材质。】
三、电池的重量与体温
【历史实物:现存于沈阳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志愿军蓄电池,外壳刻有 \"徐\" 字标记,厚度比标准电池增加三分之一,内部注有防冻盐水。画面特写:徐福才用体温焐热的电池表面,凝结着细密的水珠,那是他连续 12 小时贴身携带的成果。】
午夜休整时,徐福才躲进岩缝,解开衣襟取出电池。铁皮饭盒的温度已经和体温接近,掀开夹层的瞬间,一股咸涩的潮气扑面而来 —— 为防止电解液冻结,他们在电池里注入了 3% 浓度的盐水,此刻正随着呼吸轻轻晃动。
\"老徐,电池电压涨到 1.8 伏了!\" 报务员小李的声音里带着欣喜,万用表的指针微微偏转,在煤油灯昏黄的光线下格外动人。徐福才却注意到小李指尖的冻疮,那些被电池低温冻伤的伤口,此刻正贴着温暖的金属表面,渗出的血水在电池壳上留下暗红印记。
【技术解析:日式 15 瓦电台的工作电压为 6-8v,当蓄电池电压低于 4v 时无法发报。志愿军通信兵发明 \"体温传导法\",将电池置于贴胸口袋,利用人体 36c恒温维持电解液活性,代价是通信兵普遍出现胸口皮肤红肿、溃烂等低温灼伤症状。】
四、寂静中的生存哲学
【历史影像:志愿军手绘的 \"行军消音指南\",用漫画形式标注饭盒、水壶、纽扣等金属部件的处理方法,其中 \"饭盒三层包裹法\" 配有详细分解图。画外音:第 27 军司令部 1950 年 10 月 22 日电:\"各师通信连务必于 24 时前完成装备消音改造,违者军法论处。\"】
小张蹲在篝火旁,用刺刀给饭盒刻防滑纹,火星溅在改装的电池上,发出 \"滋滋\" 轻响。徐福才递过一团棉花:\"塞进电池和盒壁的缝隙,走路时就不会响了。\" 小伙子接过棉花的手在发抖,三天前他亲眼看见隔壁班的通信兵因饭盒反光暴露位置,被敌机扫射得浑身是血。
\"想家吗?\" 徐福才突然问。小张没抬头,手里的动作顿了顿:\"俺娘说,等打完仗就给俺说媳妇。\" 火光映着年轻人冻红的脸,饭盒里的电池突然发出 \"咔嗒\" 一声 —— 是电解液冻结的声音。徐福才心头一紧,立刻解开棉袄,把电池贴在胸口,冰凉的金属隔着单衣贴上来,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