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0章 隐蔽营地(第2页)

 

\"老徐,美军侦察机来了!\" 小陈突然压低声音。洞口的冰棱发出细微的震颤,徐福才贴着洞壁倾听,引擎声像闷雷滚过头顶,却比预计的音量小很多 —— 隔音层奏效了。他摸出发报键,发现底座还在震动,立刻解下绑腿,将发报机捆在填了茅草的弹药箱上,金属与茅草的摩擦声瞬间消失。

 

【技术解析:志愿军 \"三层隔音法\" 原理:1外层茅草(吸收高频噪音);2中层泥浆(阻尼低频震动);3内层岩石(反射残余声波)。经第 27 军通信科测试,该结构可使洞内噪音较洞外降低 60%,确保 30 米内的发报声不被察觉。】

 

三、密闭空间的生存哲学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山洞通信站布局图\",用红笔标注 \"发报区(左)、译电区(中)、备件库(右)\",角落画着简易通风孔示意图。画面特写:徐福才用冻僵的手指在洞壁刻下 \"静\" 字,旁边是小陈画的小太阳,代表对光明的渴望。】

 

黄昏的煤油灯将洞壁映成暖黄色,徐福才盯着译电员小张胸前的铁皮饭盒 —— 那是用老张的牺牲换来的备用电池。洞内空气逐渐浑浊,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让他太阳穴突突直跳,但更让他担心的是电台的热量:金属部件散发的微温正在融化洞顶的积雪,水滴沿着隔音层缝隙滴落,在发报机上积成小水洼。

 

\"把炒面袋垫在电台像飘雪。小李调试天线时,突然指着耳机惊呼:\"老徐,杂音里有美军的英语对话!\" 徐福才接过耳机,听见模糊的 \"searchlight\"(探照灯),立刻熄灭油灯 —— 这是山洞暴露的前兆。

 

【人物心理考据:根据《志愿军通信兵心理档案》,72% 的战士在密闭山洞中出现 \"幽闭焦虑\",表现为频繁检查洞口伪装、过度擦拭设备。徐福才在 1950 年 10 月 27 日日记中写道:\"洞壁的每块石头都像美军的眼睛,连茅草的影子都会让我错觉是侦察机的黑影。\"】

 

四、子夜时分的电波突围

 

【历史影像:志愿军战士在山洞内用红布包裹灯光,通过莫尔斯电码节奏传递指令。画外音:第 27 军《夜间通信规范》记载:\"23:00-03:00 为山洞电台工作时间,实行 ' 三短一长 ' 发报制(每次不超过 3 分钟,间隔 15 分钟),避免电磁信号累积暴露。\"】

 

午夜的山洞响起有节奏的滴答声,徐福才的手指在发报键上跳跃,将新兴里敌军坐标转化为密码。小李半趴在地上,用美军饼干罐收集洞顶滴水,结冰的水面倒映着发报机的微光,像座微型的信号塔。突然,洞口传来石块滚动声,三人同时僵住 —— 是友军的暗号,三长两短的咳嗽声。

 

\"师部传令兵!\" 小陈压低声音,摸黑解开洞口的茅草伪装。进来的战士浑身是雪,怀里抱着用油纸裹着的密信,打开后露出用体温焐热的坐标图:\"北极熊团指挥部在新兴里小学,明晨五点总攻。\" 徐福才盯着地图上的红圈,突然发现坐标标记用的是温州方言暗语 \"梭子蟹\",这是他三天前刚教会师部译电员的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