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6章 自制零件(第2页)

 

【技术解析:弹壳改制三步骤:1去底火(用刺刀撬开弹壳底部,清除火药残渣);2热定型(在篝火上加热至 200c,用步枪通条压出弧形);3绝缘处理(涂抹松树树脂或棉线纤维,防止线圈短路)。经第 27 军测试,改制后的弹壳支架承重能力达 1.2kg,满足线圈支撑需求。】

 

三、铁丝的电波之旅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50 式铁丝天线\",铁丝表面缠绕着松针,经检测含有人体汗液中的氯化钠成分。画面特写:徐福才在天线末端系着的红布条,与三天前牺牲的老张的棉袄布料完全一致。】

 

小李站在雪地中,将五根铁丝拧成股,每根铁丝的长度严格按照日式电台说明书计算 ——1.2 米,误差不超过 1 厘米。他的手指被铁丝划破,血珠渗进金属缝隙,却让他想起在东北电工培训班的实习时光,那时用的是崭新的铜线,而现在只有敌人的铁丝。

 

\"天线支架用松树枝。\" 徐福才递过三根去皮的松木,\"美军侦察机的雷达认金属,认不得咱们的松树。\" 小陈在铁丝外层缠上松针,绿色针叶与白雪形成天然伪装,却在顶端露出 2 厘米铁丝作为接收端 —— 这是他们与师部约定的 \"半伪装状态\",既能接收信号,又能减少雷达反射。

 

【人物心理考据:根据《志愿军通信兵心理调查》,68% 的战士在自制零件时会保留敌人的装备标识,如小陈总在弹壳内侧刻上 \"usA\" 字母,再划上红叉。这种 \"化敌为用\" 的行为,成为他们对抗敌人的特殊仪式。】

 

四、电解液的绝地配方

 

【历史影像:志愿军战士用搪瓷缸调配盐水,镜头特写浮在水面的棉线,那是从棉袄里抽出的保暖层。画外音:第 27 军通信科《电解液改良记录》(1950 年 11 月 3 日):\"尝试添加 3% 浓度盐水、5% 甘油,使蓄电池冰点降至 - 30c,勉强满足夜间发报需求。\"】

 

徐福才蹲在篝火旁,用刺刀搅拌着搪瓷缸里的混合液体 —— 盐水、甘油(从美军空投物资中缴获)、还有小陈磨碎的干辣椒。\"辣味能让电解液活性高些。\" 他半开玩笑地说,却知道这只是心理安慰。小李将棉线浸入液体,制成简易电解质层,棉线的毛边在灯光下舒展,像极了家乡的棉花。

 

\"电压 2.9v!\" 小陈突然惊呼,万用表指针在刻度盘上颤动。虽然离标准值还差 0.1v,但足以发送简短电码。徐福才摸出发报键,发现键帽已失踪,临时用小陈的平安符垫着 —— 那个绣着 \"福\" 字的红布,此刻正随着按键起落微微颤动,像面永不倒下的旗帜。

 

【历史闭环:第 27 军战史记载,1950 年 11 月 3 日,80 师通信连依靠自制的弹壳支架、铁丝天线、盐水电容,恢复了 3 部电台的基础功能,成功向各团发送 \"夜间突袭\" 指令。这些用敌人武器改制的零件,在总攻中引导炮兵摧毁敌军 2 个通信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