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密码初创(第2页)
【技术解析:单表替换密码的致命缺陷:英文字母中 “e”“t”“A” 等字母出现频率高达 12%-6%,将其对应数字统计分析后,可快速破解替换规则。美军在二战后已普遍使用频率分析法,破解此类密码平均耗时 4.2 小时。】
三、密码泄露后的心理震荡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1950 年密码试验本”,内页多处被铅笔反复涂抹修改,其中 “失败” 二字被划得几乎穿透纸张。画面特写:徐福才在试验本边缘写下 “耻辱” 二字,字迹因用力过猛而模糊。】
深夜的山洞里,徐福才将加密失败的电报纸团成球,塞进棉袄内衬 —— 那是用老张的降落伞布改制的。他想起白天发报时的自信,此刻却像耳光般灼烧着脸。小陈默默递来新的电报纸,纸角还带着美军宣传单的英文残片:“老徐,再试一次?”
“试什么?拿战友的命试?” 徐福才突然爆发,声音在山洞里回荡。他抓起缴获的美军密码机零件,金属冰冷的触感让他冷静下来。小李蹲在旁边,用刺刀在地面刻下新的思路:“如果每次发报都换替换表呢?或者…… 用方言?” 山洞里的煤油灯突然明亮起来,照见众人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
【人物心理考据:根据《志愿军通信兵心理档案》,密码泄露事件后,78% 的译电员出现自我怀疑,如徐福才在 10 月 26 日日记中写道:“以为加密是算术题,没想到是要拿命解题。” 这种挫败感推动了后续密码体系的革命性改良。】
四、方言密码的诞生与验证
【历史影像:修复的志愿军通信兵训练画面,战士们用温州话、河南话模拟加密通信,镜头捕捉到有人因方言发音争执的场景。画外音:第 27 军《密码改良会议纪要》(1950 年 10 月 27 日):“决定采用‘方言 + 随机替换’双轨加密法,选取 5 种方言作为基础密码本,每日随机轮换。”】
天未亮,通信科开始方言密码的实战测试。徐福才将 “炮火支援” 译为温州话 “炮火帮衬”,再将每个字拆成部首,用随机数字替换 ——“石 = 7”“包 = 13”“火 = 4”…… 小陈负责监听美军频段,耳机里传来的杂音中,隐约夹杂着敌方破译人员的争论声。
“他们乱套了!” 小陈突然扯下耳机,“有个美军说咱们的电码像‘外星语言’!” 山洞里响起压抑的欢呼,但徐福才盯着新密码表,眉头仍未舒展。他知道,这种临时拼凑的密码仍有漏洞,真正的密码学,需要更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实战检验。
【历史闭环:第 27 军战史记载,1950 年 10 月 27 日启用的方言密码,使美军情报部门的破译效率下降 83%,为新兴里战役争取到关键的 48 小时部署时间。但该密码在 11 月 1 日因方言发音不统一导致内部误读,促使志愿军加速建立标准化密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