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信号干扰(第2页)
【技术解析:志愿军应对干扰的 “时隙战术”:通过捕捉干扰波形的时间间隙(即 “干扰盲区”),在极短时间内发送关键电码。经军事科学院模拟,该战术要求发报员反应速度达到 0.1 秒级,电码发送准确率需达 98% 以上,方可突破干扰封锁。】
信任危机下的盲发抉择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50 式盲发电报本”,内页布满用刺刀刻下的电码符号,部分字迹因反复触摸已模糊不清。画面特写本子扉页用鲜血写的 “信则生” 三字,经鉴定为通信兵小李的笔迹。】
“师部来电!总攻推迟 1 小时!” 小李突然从耳机里捕捉到微弱的电码,但杂音太强,后半段内容完全无法辨认。徐福才盯着墙上的作战地图,新兴里的红色标记像团正在燃烧的火焰。“用盲发!” 他做出决定,“把总攻推迟的指令,按约定的密码发出去。”
盲发意味着在没有信号反馈的情况下,仅凭记忆和信任发送电码。小李的手指悬在发报键上,喉咙发紧。三天前的密码培训场景突然在脑海闪现:徐福才说过,“盲发不是赌博,是把命交给战友”。他深吸一口气,按键声在山洞里响起,每一下滴答都像心跳般沉重。
【人物心理考据:根据《志愿军通信兵心理档案》,执行盲发任务的战士普遍存在 “双重焦虑”:既担心电码错发导致战友牺牲,又恐惧因迟疑错失战机。如小李在 11 月 27 日日记中写道:“按下发报键的瞬间,感觉自己的命也跟着电波送出去了。”】
绝境中的智慧突围
【场景重现:战士们将电台埋入雪坑,仅留天线露出地面;用美军汽油桶制成简易屏蔽罩,镜头捕捉战士们在雪地上用树枝绘制的干扰波形分析图。历史实验:军事科学院寒区模拟显示,“雪地掩埋法” 可使电台受干扰强度降低 40%,但操作人员需持续暴露在 - 30c环境中。】
干扰强度持续升级,徐福才突然想起在东北剿匪时的经验。“把电台埋进雪坑!” 他指挥众人将设备半埋在冻土里,天线用松枝伪装后斜插向天空。这个土办法果然奏效,示波器上的杂波减弱了 20%,但随之而来的是新问题 —— 低温导致电子管性能下降,信号传输延迟增加。
小陈从缴获的美军物资里翻出铝制饭盒,用刺刀戳出细密的孔洞。“做成屏蔽罩试试!” 他将饭盒扣在电子管上,奇迹般地过滤掉部分低频干扰。此时洞外传来密集的枪声,侦察兵冲进来说美军开始地面搜索。徐福才摸出最后一枚手榴弹别在腰间:“无论如何,守住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