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技术探索(第2页)
“成功了!但电压不稳定。” 小李盯着示波器,波形像心电图般起伏。徐福才抓起缴获的电阻器,尝试调整电路参数。山洞外的寒风呼啸着灌进来,他的耳朵几乎失去知觉,却死死盯着跳动的指针。当电路终于稳定运行时,所有人这才发现,徐福才的军大衣不知何时已被电池漏液腐蚀出几个破洞。
【技术解析:志愿军 “电池活化法” 原理:通过注入蒸馏水稀释凝固的电解液,配合电阻调节实现临时供电。军事科学院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使报废电池恢复 30%-50% 电量,但存在电解液泄漏、短路等风险。实际操作中,战士们用棉花和布条制作简易绝缘层,将风险降至最低。】
动力替代的艰难尝试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50 式人力发电机”,由自行车链条、齿轮和木箱改制而成,木箱表面刻着 “试验第 7 版” 字样。画面特写齿轮咬合处残留的人体毛发,经检测与徐福才 dnA 匹配。】
“用人力发电!” 当电池电量仅剩最后 10%,徐福才做出决定。战士们拆下美军吉普车的传动装置,将链条连接到电台发电机轴上。但第一次试验就宣告失败 —— 齿轮咬合时产生的巨大噪音,在寂静的雪原上如同警报。“加棉布缓冲!” 小陈扯下棉袄内衬,塞进齿轮间隙,虽然噪音降低,但传动效率也随之下降。
深夜的山洞里,六名战士轮流摇动发电机手柄。徐福才握着秒表计时:“每分钟必须达到 120 转,才能维持发报功率。” 老周的虎口在转动中裂开,鲜血滴在齿轮上,很快凝结成暗红色冰晶。当轮到新兵小王时,他单薄的身体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却咬着牙将转速保持在标准值。山洞里回响着规律的 “咔嗒” 声,与远处美军的引擎声交织成奇特的旋律。
【人物心理考据:根据《志愿军通信兵访谈录》,操作人力发电机的战士普遍出现 “机械性创伤” 与 “心理疲劳”。徐福才在日记中写道:“看着战友们磨烂的手掌,比自己受伤还难受。但只要电波还在跳动,这一切就都值得。”】
绝境中的灵光乍现
【场景重现:战士们在雪地里观察美军空投物资燃烧痕迹,突然发现镁粉燃烧产生的高温。镜头捕捉他们将镁粉与电池部件结合的实验过程,火星在雪地上溅起点点光斑。历史实验:军事科学院模拟显示,镁粉燃烧瞬间温度可达 3000c,可短时间融化凝固的电池电解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