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材料收集(第2页)
爆破组的老张带着队员在雷区边缘搜索。他用探雷器扫过一具美军尸体时,金属反应灯突然狂闪 —— 尸体腰间的水壶竟是铝制的。“都退后!” 他趴在雪地上,小心翼翼地解开皮带扣。当铝壶到手的瞬间,不远处传来美军机枪的点射声,子弹擦着他的钢盔飞过,在雪地上犁出三道平行的沟壑。
与此同时,239 团的战士们正在争夺一辆报废的装甲车。车体外壳的钢板厚度足够制作温差电池的散热片,但必须先拆除残留的弹药。副班长李铁柱将耳朵贴在装甲板上,仔细分辨内部零件的细微响动。“有枚哑弹!” 他的声音带着颤音,“大家散开,我来处理。” 十分钟后,当哑弹被成功取出,他的后背已被冷汗浸透,在零下 30 度的寒风中瞬间结冰。
【物资逻辑:志愿军 “战场拾荒” 遵循 “三优先原则”:1导电性优先(铜>铝>铁);2结构强度优先(用于固定电路);3易加工性优先。军事科学院模拟显示,合理选材可使温差电池效率提升 27%,但需承担极高的战场暴露风险。】
生死时速的材料分拣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1950 年材料分拣记录板”,木板上用炭笔写着 “铜类:37 件 铁类:52 件 混合金属:19 件”,部分字迹被血渍晕染。画面特写记录板边缘的牙印,经检测与通信兵王二柱 dnA 匹配。】
材料收集回营地后,分拣工作同样惊心动魄。老技术员老张戴着老花镜,用磁铁区分铁与非铁金属,手指被锋利的铁皮划得鲜血淋漓。“这几块弹壳是黄铜的,导电最好!” 他将弹壳扔进搪瓷缸,碰撞声惊醒了蜷缩在角落打盹的徐福才 —— 后者刚在前线连续搜寻 6 小时,睫毛上的冰碴随着起身动作簌簌掉落。
突然,山洞外传来尖锐的防空警报。美军轰炸机编队呼啸而过,气浪震得洞顶冰棱纷纷坠落。徐福才本能地扑向堆放材料的木箱,用身体护住那些来之不易的金属片。炸弹爆炸的气浪掀翻了洞口的伪装网,弹片擦着他的后背飞过,在铁皮箱上留下三道平行的划痕 —— 与他三小时前在美军尸体旁躲避机枪时的轨迹惊人相似。
【人物心理考据:根据《志愿军通信兵访谈录》,82% 的材料收集人员存在 “资源焦虑症”。徐福才在 11 月 27 日日记中写道:“看着铁皮箱里的金属,总觉得还不够。哪怕多一片指甲盖大的铜片,也许就能多发一个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