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5章 反侦察训练(第2页)

 

“降低发射功率,改用间隙发报!” 徐福才在模拟训练中突然下令。报务员小李立即调整旋钮,电台电流表的指针降至平时的三分之一。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信号强度太弱,接收端的小陈反复调整接收频率,耳机里只有断断续续的杂音。“再微调 0.5 兆赫!” 老张盯着示波器,“记住,我们的目标是让信号像幽灵一样,看得见,抓不着。”

 

在反监听战术训练中,战士们被要求在不同地形下建立隐蔽电台。有人将天线缠绕在松树枝间,有人把电台藏进美军遗弃的弹药箱,再覆盖积雪伪装。但每一次尝试都面临新挑战 —— 低温导致天线性能下降,雪地反射又会增强信号暴露风险。徐福才亲自钻进雪坑测试,半小时后爬出来时,军大衣已和冰雪冻成一体。

 

【技术解析:志愿军 “静默通信三原则”:1功率最小化(降低发射功率至临界值);2时间碎片化(采用间隙发报,单次发报不超过 3 秒);3环境融合(利用地形、植被吸收信号)。军事科学院模拟显示,该战术可使美军测向定位误差扩大至 5 公里以上。】

 

密码迷宫里的思维博弈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志愿军反破译训练密码本”,内页用毛笔写满各种加密方式,部分页面标注 “已淘汰”“待验证” 字样。画面特写某页的 “方言密码升级版”,用洛阳话俚语替代数字编码,字迹被反复修改。】

 

密码破译对抗训练在山洞深处展开。老张扮演 “敌军破译员”,手持缴获的密码分析工具,试图破解战士们编写的密电。新兵小王精心设计的 “数字替换密码”,不到十分钟就被老张识破:“你的替换规律太单一,第三组电码重复出现三次,这是致命漏洞。” 小王涨红了脸,额头的汗水滴在冰冷的密码本上。

 

徐福才拿起一本《三国演义》,翻到 “蒋干盗书” 的章节:“古人用假情报迷惑敌人,我们也能反其道而行之。” 他提出 “双重加密法”—— 先用通用密码本编码,再用方言俚语进行二次转换。例如将 “敌军炮兵阵地” 译成 “村头老槐树下藏着柴火”,只有特定地区的战士才能理解其中含义。但这个方法对发报员和接收员的默契要求极高,训练初期错误频出。

 

【人物心理考据:根据《志愿军通信兵心理档案》,76% 的战士在反破译训练中出现 “过度加密焦虑”。如小王在日记中写道:“总怕密码不够复杂,又担心太复杂误事,这种矛盾让我整夜睡不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