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物资送达(第2页)
运输连连长王铁牛将冻硬的地图塞进怀里,指北针对准东南方向的山峰。他身后的战士们每人背着两个铁皮箱,里面装着电池、电台零件和珍贵的汽油。“记住,遇到美军先藏物资!” 他的声音被呼啸的北风撕碎。队伍刚翻过一道山梁,远处突然亮起照明弹 —— 美军巡逻队正在前方搜索。
“分散隐蔽!” 王铁牛一把将新兵按进雪坑,自己则用身体护住装有精密零件的木箱。子弹擦着头顶飞过,在雪地上犁出串串弹孔。当巡逻队离开后,他发现一名战士的脚踝被弹片划伤,鲜血迅速在雪地上凝结成暗红色的冰晶。“别管我!” 伤员咬牙说道,“电池不能耽误!” 王铁牛沉默着撕下自己的绑腿为他包扎,心中暗暗计算着延误的时间。
【物资运输逻辑:志愿军 “三级防护运输法”:1外层包裹(用棉被、兽皮隔绝低温);2中层减震(填充稻草、棉花防止零件损坏);3内层密封(油纸包裹电池防潮)。军事科学院模拟显示,该方法可使物资在 - 35c环境下损耗率降低 30%,但大幅增加行军负担。】
暗夜中的希望接力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1950 年物资运输通行证”,纸张边缘被风雪侵蚀得残缺不全,上面盖着模糊的 “27 军后勤处” 印章。画面特写通行证背面用铅笔写的 “电池 120 节,零件箱 3 个” 字样,字迹被汗水晕染。】
为避开美军的空中侦察,运输队选择在夜间赶路。战士们用缴获的美军荧光涂料在岩石上标记路线,每隔 500 米设置一名联络员。当队伍行至一处冰河时,冰层突然发出 “咔嚓” 的断裂声。王铁牛趴在冰面上仔细听辨,最终决定让大家分散通过。“把物资箱举过头顶!” 他率先踏入刺骨的冰水中,棉裤瞬间被冻成硬壳。
凌晨三点,运输队遭遇美军炮火覆盖。一枚炮弹在离物资箱仅五米处爆炸,气浪掀翻了三名战士。王铁牛从雪堆里爬出来,顾不上检查伤口,扑向散落的零件箱。“快!把散落的电阻找回来!” 他的声音带着哭腔。战士们在雪地里用手一寸寸摸索,终于在弹坑边缘找回关键零件,此时他们的手指已经失去知觉。
【人物心理考据:根据《志愿军运输兵访谈录》,89% 的物资运输人员存在 “焦虑性强迫行为”。如王铁牛在日记中写道:“每走一步都要回头看物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明明检查过十遍,还是不放心。” 这种心理压力源自物资与战友生命的紧密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