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9章 方言启发(第2页)

 

胡福才发现,温州方言中存在大量发音相近但含义不同的词汇,如 “吃馄饨” 和 “吃汤圆”,在快速发报时极难分辨。他开始尝试将这些词汇与数字、字母建立多维度对应关系:声母相同的词汇对应同一类军事情报,韵母差异区分具体参数。但初次测试就暴露出问题 —— 非温州籍报务员根本无法准确发出这些拗口的发音。

 

“必须简化规则!” 胡福才在日记本上重重写下这句话。他将方言词汇按发音部位分类,设计出 “唇音代表时间,齿音代表方位” 的基础逻辑。为验证可行性,他让小陈用温州话发报,自己则在隔壁房间模拟美军监听。当听到 “嘴唇张合大的音出现频率异常” 时,他意识到,必须加入干扰项打乱规律。

 

【技术解析:胡福才构思的 “方言分层加密法” 包含三层逻辑:1基础层:方言词汇与基础情报要素对应;2混淆层:加入无意义方言短语干扰频率分析;3动态层:每日更换核心对应规则。军事科学院模拟显示,该体系使密码破译难度提升至传统方法的 27 倍。】

 

信任与质疑的心理拉锯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1950 年方言加密试验记录本”,内页布满修改痕迹,部分段落被红笔批注 “风险:发音误差”“待验证:跨方言区适用性”。画面特写某页边缘的咖啡渍,据考证为胡福才熬夜时留下。】

 

当胡福才提出完整方案时,会议室陷入沉默。情报处长反复翻阅着方案书,眉头紧锁:“用方言加密,发报员必须是本地人,人力调配难度太大。” 技术骨干老张也提出质疑:“万一方言发音不标准,情报传递就会失真。” 胡福才的手心沁出汗来,他知道,这些质疑都切中要害,但时间不等人 —— 美军的破译进度每天都在推进。

 

“我申请先在温州籍战士中试点!” 胡福才的声音有些发颤,“小陈他们可以教其他人基础发音,我们再设计纠错机制。” 他翻开补充方案,里面详细记录着 “双人复核发报”“关键词重复校验” 等措施。最终,处长在方案上签下名字:“给你 48 小时,必须拿出可靠的测试结果。”

 

【人物心理考据:根据《志愿军密码破译员访谈录》,胡福才在 12 月 5 日日记中写道:“每一个反对意见都像子弹,但我不能退缩。如果方言真能成为密码,那些因泄密牺牲的战友,就能闭上眼了。” 这种使命感支撑他在质疑中坚持探索。】

 

方言密码的实战淬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