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密码设计(第2页)
但筛选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团队成员老张提出质疑:“有些方言词汇太过生僻,非温州籍战士根本记不住,发报和接收时容易出错。” 胡福才沉默片刻,决定将词汇分为 “核心常用词” 和 “特殊备用词”,核心词汇用于基础情报传递,特殊词汇应对复杂战况,同时制定详细的使用说明和训练计划。
逻辑构建的烧脑博弈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1950 年密码设计演算稿”,纸张上密密麻麻写满数学公式、词汇组合和逻辑推演过程,多处被橡皮擦破又重新书写。画面特写其中一页,用箭头标注着 “声母相同词汇→同类情报” 的逻辑关系。】
胡福才明白,一套优秀的密码体系,必须有严密的逻辑架构。他借鉴数学中的排列组合原理,将方言词汇按发音部位、声调、词汇结构进行分类。唇音开头的词汇用于表示时间,如 “玻”(温州话 “剥”)对应 “1 小时”,“妈” 对应 “5 小时”;齿音词汇指代地点,“资” 表示 “高地”,“四” 代表 “山谷”。
为增加破译难度,他还引入 “动态密钥” 机制。每天清晨,指挥部会通过安全渠道下发一个特定方言词汇作为当日密钥,所有情报在加密时都要加入这个词汇进行二次编码。例如,当日密钥是 “吃汤圆”,原本加密为 “天光日吃馄饨”(明日进攻炮兵阵地)的情报,就会变成 “吃汤圆天光日吃馄饨”,让美军即便截获情报,没有密钥也无从下手。
但构建逻辑的过程充满挑战。一次推演中,胡福才发现按原有规则,某些词汇组合会产生歧义。他连续熬了两个通宵,反复调整分类标准和对应关系,最终确定了 “三层加密逻辑”:基础层是方言与军事术语的固定对应,中间层是根据密钥的动态变化,最外层则是随机插入的干扰词汇,彻底打乱情报规律。
信任危机下的坚持
【场景重现:在作战会议上,胡福才向众人展示加密对照表,几位首长和技术骨干表情严肃,不时提出尖锐问题。胡福才站在地图前,声音略带紧张却坚定地一一解答。镜头捕捉他擦汗的动作和强装镇定的眼神。】
当胡福才带着初步完成的加密对照表参加作战会议时,迎接他的是诸多质疑。一位首长皱着眉头说:“用方言加密,战士们能快速掌握吗?战场上分秒必争,万一出错怎么办?” 技术专家也提出:“这种加密方式的容错率太低,一旦某个环节失误,情报就可能完全失效。”
胡福才的手心全是冷汗,但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我们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训练方案,先在温州籍战士中培训,再由他们教给其他战友。而且对照表设计了多重校验机制,关键情报会重复发送并交叉验证。” 他翻开手册,展示其中的 “纠错指南” 和 “常见错误示例”。尽管解释得头头是道,他心里也没底,毕竟这是前所未有的尝试,成败在此一举。
散会后,胡福才独自留在会议室,盯着墙上的作战地图发呆。他想起牺牲的战友,想起因密码泄露而失败的行动,内心涌起一股坚定:“无论如何,都要把这套密码完善好,不能再让兄弟们白白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