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密码优化(第2页)
“把单字密钥改成短语!” 胡福才突然提议。他抓起铅笔在纸上疾书:将 “捣年糕” 扩展为 “阿婆捣年糕”,“包粽子” 变成 “端午包粽子”,通过增加修饰词提升辨识度。但新问题随之而来,过长的密钥增加了发报耗时,且容易在干扰中被截断。团队连续尝试七版方案,最终确定 “核心词 + 随机量词” 的组合模式 —— 如 “三根捣年糕”“五串包粽子”,既保留方言特色,又能通过量词变化制造随机性。
为解决干扰项规律问题,胡福才借鉴古代 “藏头诗” 思路,要求干扰短语的首字能组成特定暗语。例如某次情报的干扰项为 “吃馄饨要加醋,河埠头有渔船”,取首字 “吃河” 对应当日作战代码。这个创新让加密逻辑从二维升级到三维,却也让报务员的记忆负担成倍增加。
心理与技术的双重博弈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1950 年密码优化演算稿”,纸张上用红蓝铅笔反复标注 “风险:记忆过载”“待验证:双关语嵌套”。画面特写某页被指甲掐出的痕迹,旁边潦草写着 “必须更复杂!”】
深夜的山洞里,胡福才对着烛光反复推敲新规则,铅笔芯断了又续。当他试图将温州方言中的双关语融入加密时,却遭到了反对。“双关语连本地人都容易误解,更别说其他战友了!” 老张指着 “卵” 字在方言里的多重含义,“用‘鸡卵’表示装备时,万一被听成‘讥卵’(温州话 “讽刺”),情报就全乱套了!”
胡福才沉默良久,最终妥协:“双关语暂时保留,但作为备用方案。” 他深知,密码的每一次升级都是对战士们心理极限的挑战。在随后的内部测试中,新规则导致误读率飙升至 42%,有报务员急得摔了耳机:“这比背整本字典还难!” 面对质疑,胡福才只是默默将测试数据整理成册 —— 他要用事实证明,更高的复杂度才能换来战场的安全。
极限压力下的最终定型
【场景重现:战士们在模拟高强度干扰环境下进行新密码收发训练,有人因频繁出错急得流泪,有人咬着牙反复背诵规则。胡福才手持秒表在队伍中穿梭,表情严肃却在没人注意时偷偷揉着太阳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