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45章 实验失败(第2页)

 

第八次实验在黎明前启动。小陈将 17 片金属片串联成矩阵,用缴获的美军降落伞布包裹保温层。当篝火将金属片加热至 60c,雪堆里的另一端却因突来的寒流降至 - 25c,温差勉强达到 85c—— 这是一周来的最高值。胡福才屏住呼吸盯着电流表,指针颤抖着攀升到 0.8v,却在 15 秒后因金属片氧化迅速回落。

 

“又失败了!” 小陈突然摔掉手中的焊枪,火星溅在他手背的冻疮上,却感觉不到疼痛。他望着散落的金属片,想起三天前在美军轰炸中为保护材料,被弹片划伤的左臂。胡福才捡起变形的铜片,发现边缘残留着未清理的机油 —— 那是美军机械保养留下的杂质,正是这些细微污染导致导电效率下降。

 

【技术细节:志愿军温差电池实验的三大瓶颈:1材料纯度不足(战场回收金属含杂质率超 15%);2温差维持困难(自然环境下稳定温差时长<20 分钟);3氧化腐蚀严重(-30c环境中金属氧化速度提升 3 倍)。这些问题在实验记录中被逐条标注为 “致命伤”。】

 

心理冰原上的信任危机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1950 年温差发电实验记录本”,内页用红笔反复写着 “温差!温差!”,某页边缘有明显的褶皱,推测为情绪激动时用力攥折。画面特写胡福才的实验批注:“或许从一开始,我们就选错了金属组合。”】

 

深夜的山洞里,科研组陷入沉默。老张用铁丝在地面划着电路图,火星随着铁丝折断而熄灭。“会不会是理论错了?” 他突然开口,“塞贝克效应在低温下本就效率低下,咱们根本没有半导体材料……” 这话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 —— 他们都知道,仅凭战场回收的金属,想要复制现代温差电池几乎不可能。

 

胡福才盯着燃烧的篝火,想起出发前在东北工业部看到的简陋发电机。那台用马车改装的发电机曾让他坚信 “土办法能打胜仗”,此刻却开始怀疑。新兵小王突然站起来:“我在老家见过手电筒电池,里面的碳棒和锌皮……” 话没说完就被老张打断:“这里没有绝缘材料,电解液在低温下就是摆设!”

 

【人物心理考据:根据《志愿军技术人员访谈录》,实验失败时普遍出现 “技术自卑情绪”。胡福才在 12 月 10 日日记中写道:“对着一堆破铜烂铁,突然想念起大学里的实验室。但这里没有恒温箱,没有纯度分析仪,只有冻僵的手指和燃烧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