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成功发电(第2页)
老张突然指着示波器惊呼:“波形持续时间超过 45 分钟!” 他的手指划过记录纸,上面的电压曲线像平缓的山坡,再不是此前锯齿般的起伏。胡福才摸出怀表,距离上次实验失败仅过去 36 小时,而眼前的电池已能支撑电台发送 12 组完整电码 —— 足够传递一份特级情报。
【技术细节:成功的温差电池具备三大核心改进:1材料升级(采用炮弹壳紫铜与坦克履带合金钢);2结构优化(60 度倾斜蜂窝排列提升受热面积 30%);3保温强化(双层铁盒填充美军坦克石棉,使高温端热损耗降低 55%)。这些改进被完整记录在《志愿军寒区技术创新实录》第 78 页。】
心理防线的最终突破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1950 年温差电池成功实验记录本”,内页在 “1.1v 稳定输出” 处有多处指痕压痕,推测为胡福才记录时过度用力所致。画面特写记录旁的小字:“小李同志,你的血没白流”—— 指向三日前牺牲的侦察兵。】
电流稳定输出的第 20 分钟,胡福才突然转身走向墙角,用袖口快速擦拭眼角。三天前,侦察兵小李因电台断电暴露位置牺牲,临终前塞给他的山炮弹壳此刻正躺在实验台上。“老李,你的铜片发电了。” 他低声呢喃,手指抚过弹壳上的刻痕 —— 那是小李生前在战壕里用刺刀刻下的 “保家卫国” 四字。
小陈蹲在保温腔旁添加镁粉,火焰将他的侧脸映得通红。他想起前天清洗金属片时,双手被碱性溶液灼出的水泡,此刻却觉得不值一提。老张调整电阻器的手始终稳如磐石,只有他自己知道,昨夜计算分组并联参数时,铅笔在纸上戳出了二十多个破洞。
【人物心理考据:胡福才在成功当日的日记中写道:“看着电流稳定输出,突然想起大学物理课的热电偶实验。那时用的是实验室纯金属,现在用的是战场捡来的破铜烂铁,但原理一样 —— 原来胜利真的能从铁锈里长出来。” 这种从理论到实战的跨越,成为激励团队的精神密码。】
电流觉醒的战场回响
【场景重现:战士们将成功的温差电池接入电台,报务员发送的加密情报迅速传至指挥部,镜头切至指挥部内,作战参谋根据情报调整部署,背景中 “坚决打通通信生命线” 的标语格外醒目。历史实验:军事科学院复原实验显示,该电池可支持电台在 - 35c环境下持续工作 1.5 小时,满足特级情报紧急传递需求。】
当第一组加密情报顺利抵达 27 军指挥部,军长手中的红蓝铅笔在地图山谷位置重重圈下。“通知炮兵群,准备凌晨 5 点覆盖射击。” 他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目光扫过作战会议桌上的温差电池草图 —— 那是胡福才连夜派人送来的技术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