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54章 紧急命令(第2页)

 

在 3 号坑道,王强接到的任务是指导 7 个连队改装步谈机。他摸着新送来的角钢电极,想起老周在测试时说的话:“接地电极要像树根一样扎进土里,越深越稳。” 此刻他顾不上连日疲劳,用刺刀在坑道岩壁刻下施工步骤,每一笔都用力极深,仿佛要将技术细节刻进石头里。

 

泥土中的技术突围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1952 年土天线推广手册”,内页用漫画形式绘制了 “挖坑 - 埋电极 - 铺导电层” 三步法,关键处标注 “深度必须超过炮弹炸坑直径”。画面特写手册第 5 页的手写批注:“石墨粉不够,可用硫磺粉替代,效果减三成但聊胜于无。”】

 

推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2 营的战士们在挖掘接地坑时遇到岩层,铁锹砍上去只留白印。王强观察到岩石缝隙中有渗水,突然想起测试时的 “盐水导电法”:“把缴获的美军罐头盐水灌进去!” 当咸水渗入岩缝,电流表指针微微颤动,证明导电通路已然形成。这个应急方案迅速在全师推广,被称为 “岩石导电十法”。

 

更棘手的问题是材料短缺。老周在 45 师司令部发现,全师仅剩 17 根完整角钢,远远不够铺设接地网。他盯着墙角的废铁丝,突然有了主意:“把铁丝拧成螺旋状,增加接地表面积!” 战士们连夜行动,将上万米铁丝拧成 “弹簧电极”,虽然导电效率比角钢低 15%,却解了燃眉之急。

 

【技术扩散逻辑:土天线推广遵循 “战场资源化” 原则,规定 70% 的材料必须来自战场缴获:美军炸弹弹片加工为电极,降落伞布用作绝缘层,甚至敌人的尸体皮带扣也被改造成接地端子。这种 “以战养战” 的策略,让技术推广在物资匮乏的上甘岭成为可能。】

 

心理防线的地下延伸

 

【场景重现:通信兵在推广过程中遭遇美军空袭,战士们用身体护住导电材料;某连队因操作失误导致信号中断,王强冒着炮火重新调试设备。镜头捕捉战士们布满血泡的双手,以及坑道内 “地下电波永不中断” 的标语。】

 

在 537.7 高地,新兵小李因埋设电极深度不足,导致信号时断时续。王强顶着敌军炮火爬出战壕,用身体丈量弹坑深度:“记住,要比炮弹炸出的坑再深半米!” 他的棉裤被弹片划破,鲜血染红了刚埋好的电极,却笑着对小李说:“咱们流点血,电波就能多跑十里地。”

 

老周在师部遇到的阻力来自思想层面。有营长认为 “埋天线是胆小鬼做法”,坚持使用地表天线。直到他的连队因信号中断失去炮火支援,老周才带着实测数据找上门:“地表天线存活时间 47 秒,地下天线能撑 47 分钟,您选哪个?” 数据让营长沉默,第二天就带着全连开挖接地坑。

 

【人物心理考据:王强在推广日记中写道:“有些战友觉得钻地洞没面子,可保住通信就是保住阵地。当他们第一次从耳机里听到清晰的指令,眼神就变了 —— 从怀疑到依赖,只需要一次成功的联络。” 这种认知转变,成为地下通信网得以快速铺开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