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61章 工程攻坚(第2页)

 

在 537.7 高地,张有才的 13 号坑道正在埋设首组蜂窝状电极。5 根 1.5 米长的角钢呈 60 度角插入地下,电极间用从美军吉普拆下的铜线连接,接点处缠绕着降落伞布浸过的松脂 —— 这是老周发明的 “三重防水法”。当第一组测试信号从 200 米外的 2 号坑道传来,张有才发现信号衰减率比单电极降低 35%,立即在岩壁刻下 “蜂窝电极,奇效!”

 

【技术细节:埋地天线组网的 “三密原则” 在施工中成型:1电极密度(核心节点 5 根 \/ 组,支线节点 3 根 \/ 组);2埋设密度(相邻节点间距按岩层导电率动态调整);3伪装密度(每处接点覆盖 3 层伪装网,表层铺设美军遗弃的杂物)。相关规范被写入《志愿军地下通信施工手册》第 4 章。】

 

炮火间隙的生死作业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1952 年组网作业急救包”,内有止血粉、绷带和 3 枚手榴弹 —— 后者用于紧急情况下炸毁未完成的节点防止泄密。画面特写作业记录板上的血色手印,旁边标注 “小李牺牲前完成最后一处接点”。】

 

10 月 23 日黎明,测绘员小李在 597.9 高地主峰遭美军狙击手袭击。他腹部中弹,却用最后力气将岩层电阻数据塞进岩缝,手指在泥土中划出指向铁矿层的箭头。老周找到他时,数据记录本还压在身体

 

最危险的作业发生在 “死亡弯道”—— 一段暴露在美军探照灯下的开阔地。通信兵陈大柱背着 20 公斤重的铜线,利用炮击间隙匍匐前进,每移动 5 米就用刺刀在冻土上凿坑固定电缆。当探照灯扫过,他立即将身体贴紧伪装网,任由融化的冰水渗入衣领,直到听见下一轮炮击响起才继续作业。

 

【人物心理考据:老周在 10 月 23 日的工作日记中写道:“看着战士们像蚯蚓一样在冻土中爬行,突然懂了什么叫‘用身体铺电缆’。每一米电缆都是一条命,可他们连命都舍得,还怕什么岩层坚硬?” 这种悲壮的集体意志,成为工程推进的精神动力。】

 

美军侦测与反制的暗战

 

【场景重现:美军工兵小队跟着测向仪寻找信号源,镜头切换至志愿军阵地,王强在非节点区域埋设 “诱饵电极”—— 生锈的铁皮桶内装着通电的干电池。历史实验:军事科学院 2023 年电磁模拟显示,诱饵电极可将美军探测误差扩大至 1.5 公里以上。】

 

情报官约翰逊的测向仪终于捕捉到稳定信号,却在挖掘后只找到浸过煤油的木板和生锈的罐头盒。他不知道,真正的干线电缆埋在 5 米深的铁矿层,那里的信号频率与岩层自然震动重叠,形成天然的电磁静默区。老周从美军遗弃的《电子战手册》中得到启发,在诱饵电极旁放置磁铁,故意干扰测向仪指针。

 

在 2 号坑道,张有才奉命制造 “虚假信号群”。他用发报键在不同位置的岩壁敲击,模拟多个信号源,迫使美军分散兵力。当美军工兵在 10 处诱饵点徒劳挖掘时,真正的节点正在他们脚下 3 米处完成互联,铜线接点处的焊锡还带着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