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接力传递(第2页)
在 28 号节点,小陈遇到了棘手问题:美军新的干扰波导致信号失真。他突然想起老周的教导:“用身体当导体!” 立即脱下棉手套,将手掌贴在接点铜线上 —— 体温融化了冻雪,导电率瞬间提升 15%。当清晰的 “????—”(h-o,接应)震动传来,他发现手背上已烙下铜线的血印。
【技术细节:多节点接力的 “三重保障机制”】1 物理保障:节点间使用美军坦克电缆,接点处缠绕松脂防水2 人力保障:每个节点配备 “主报务员 + 预备报务员” 双岗制3 情报保障:接力指令包含 3 组校验码,接收端需回复 2 组确认码
炮击间隙的生死传递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135 团节点接力记录板”,铁皮表面有 17 处凹痕,推测为炮击震动所致,第 9 行记录 “10 月 30 日 3 时 10 分,接力中断 27 秒,启用备用路线”。画面特写记录板边缘的牙印,与张有才的战地日记记载 “咬舌保持清醒” 完全吻合。】
03 时 05 分,美军对 5 号节点区域发起密集炮击。王强趴在电极阵列旁,任由弹片在头顶呼啸,双手死死护住继电器 —— 那是接力传递的核心枢纽。当第一波炮击过后,他发现信号衰减率突然增加 30%,立即启动备用接点:“赵铁柱,把备用铜线接第三根角钢!” 飞溅的焊花在他脸上留下烫伤,却换来了信号的重新稳定。
张有才的耳机里传来异常震动,经验告诉他这是线路受损的预警。他立即切换至备用频率,同时向 28 号节点发出 “??—????”(r-h,路线变更)。当接力信号从西南侧的 32 号节点迂回传来,他才发现原定路线已被美军炮火摧毁 —— 提前预设的 3 条备用路线,救了重伤员的命。
【人物心理考据:张有才在接力成功后的日记中写道:“听着节点间的震动接力,突然觉得每个坑道都不再孤单。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整个地下网在战斗。哪怕只剩一个节点,信号也能从岩层里钻过去。” 这种从个体到体系的心理转变,成为多节点协同的精神基础。】
美军监测屏的雪花噪点
【场景重现:美军情报官约翰逊盯着测向仪屏幕,无数噪点覆盖了原本的信号波纹。镜头切换至志愿军阵地,王强在非节点区启动 “噪声发生器”—— 用美军遗弃的电台发出混乱震动。历史实验:军事科学院 2024 年电磁模拟显示,多节点接力的噪声干扰使美军监测屏有效信息占比降至 18%。】
约翰逊的测向仪屏幕上,597.9 高地与 537.7 高地间的信号路径时断时续,像被风雪覆盖的山路。技术军士米勒指着频繁跳动的指针:“少校,信号在三个节点间跳来跳去,我们根本追不上!” 约翰逊不知道,这正是老周设计的 “节点跳跃术”:主信号每传递 1 公里就更换节点,频率和路径随机变化,让美军设备沦为 “追影子的猎人”。
更让美军抓狂的是 “假接力信号”。志愿军在 20 处非节点区设置 “噪声节点”,用发报键敲出规律震动,吸引测向仪的注意力。当约翰逊下令轰炸这些 “信号源”,得到的只是又一批伪装的钢盔和罐头盒,而真正的接力信号正从 3 米深的铁矿层悄然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