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1章 极限测试(第2页)

 

最危险的时刻出现在低温测试第 4 小时,王强发现冻土层出现裂隙,电极接点即将暴露。他毫不犹豫解开棉衣,用体温贴住焊点:“老周,冻土吃不住,我来当人肉保温层!” 零下 30c的环境中,他的后背很快结满冰碴,却让信号稳定度提升至 91%—— 这个数据后来被美军情报部门称为 “不可能的导电神话”。

 

【技术突破:低温环境下,志愿军发现含水量 15%-20% 的冻土导电率与常温湿土相近,关键在于电极表面处理。老周团队研发的 “牛皮 - 碎弹片 - 巧克力” 复合层,成功将低温信号衰减率控制在 25% 以内,而同期美军设备衰减率普遍超过 60%。】

 

炮击下的信号坚守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1952 年震动测试电极”,表面密布弹片划痕,其中 3 处深达 2 毫米的凹痕与《测试日志》中 “第 17 次炮击冲击” 记录吻合。画面特写测试舱内的防震支架 —— 用美军坦克履带弹簧改制,支架表面的 “稳” 字为老周亲笔所刻。】

 

11 月 20 日,测试转入震动环境。老周将 10 枚手榴弹绑在测试舱顶部,模拟美军密集炮击的 7 级震动。当爆炸气浪掀起舱顶钢板,张有才扑向示波器,用身体护住正在记录的波形图:“老周,信号波动超过 15%!” 老周盯着示波器,突然发现震幅峰值与铁矿层共振频率重合:“把电极间距调成共振波长的 1\/3!”

 

王强立即用刺刀调整电极角度,爆炸产生的碎石砸在他头上,鲜血顺着额头流进眼睛,却依然精准完成操作。当信号波动率降至 8%,老周在日志中写下:“震动不是敌人,是大地的脉搏。顺着脉跳传信号,比硬抗更有效。” 这种 “震动共生” 理念,后来成为地下通信网的核心设计原则。

 

【人物心理考据:张有才在测试日记中写道:“每次爆炸都以为信号要断,可看着老周冷静的眼神,突然觉得只要人在,信号就断不了。我们不是和炮弹较劲,是在给大地装耳朵,让它帮我们听敌人的动静。”】

 

毒气中的频率突围

 

【场景重现:演员演示老周用美军防毒面具滤毒罐制作毒气隔离舱,王强戴着自制活性炭口罩调试电极,镜头捕捉其嘴唇因毒气轻微发紫的细节。历史实验:军事科学院 2024 年毒气环境模拟显示,志愿军的活性炭电极罩可过滤 60% 的芥子气颗粒,确保信号传导不受化学污染影响。】

 

11 月 22 日,测试进入最危险的毒气环节。老周将稀释的芥子气溶液喷洒在测试舱内,示波器上的信号波形立即出现紊乱。他抓起一把从美军遗弃防毒面具拆下的活性炭,撒在电极周围:“活性炭能吸毒气,也能稳信号!” 奇迹般地,信号在 3 分钟后恢复稳定,而此时老周的防毒口罩已失效,剧烈咳嗽中仍盯着示波器。

 

张有才在毒气中坚守 6 小时,记录下 37 组频率数据。当他摘下口罩,发现活性炭层已完全变黑,却欣慰地笑了:“原来毒气也怕咱们的土办法。” 这种将敌人的防毒设备转化为信号保护器的逆向思维,被老周称为 “以毒攻毒的通信哲学”。

 

【历史闭环:第 15 军《毒气环境通信报告》(1952 年 11 月 22 日)记载,测试验证了 “活性炭电极罩” 的有效性,该技术随后在全兵团推广,使毒气环境下的信号稳定度从 40% 提升至 85%。战后解密的美军《化学战效果评估》承认,其毒气攻击对志愿军地下通信网 “几乎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