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89章 经验总结会(第2页)

 

王强举起那把刃口崩裂的电焊钳:“就这玩意儿,在狭窄坑道里根本施展不开。上次为了换个焊点,我被卡在岩壁和设备中间半个多小时。” 他的虎口处还有未愈合的烫伤,是抢修时焊枪过热所致。技术员老赵推了推用弹片打磨的眼镜:“我们可以把变压器改成可拆卸式,遇到狭窄空间就分开携带。”

 

张有才捏着被雨水泡皱的电报纸:“11 月 20 日的暴雨,让我们吃了大亏。当时以为只是线路受潮,后来才知道铁矿层在高湿度下导电率会异常波动。” 他的声音带着懊悔,仿佛又回到信号中断时的绝望时刻。

 

【数据支撑:会议形成的《故障原因分析报告》显示,11 月因潮湿导致的通信故障占比 39%,震动引发的焊点失效占 28%,低温造成的线路脆化占 11%。这些数据为后续改进提供了精准方向。】

 

智慧碰撞的方案迭代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1952 年通信改进方案手稿”,泛黄的美军宣传单背面,用铅笔写满计算公式和设备改造草图,多处标注 “王强建议”“张有才实测” 字样。画面特写手稿边缘的弹孔,与会议期间遭遇敌军炮击的记录吻合。】针对潮湿问题,老周提出 “三层防护体系”:最内层用美军降落伞布包裹电极,中间填充从防毒面具拆下的活性炭,外层再缠绕浸过黄油的牛皮绳。“这是王强在‘水帘洞’坑道抢修时的灵感,我们要把它系统化。” 他的话让王强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说到震动干扰,技术员老赵拿出用美军坦克履带钢片制作的 “抗震支架” 模型:“把电极固定在这种可活动的支架上,遇到震动能自动缓冲。经过测试,焊点脱落率能降低 60%。” 台下响起一片低声的惊叹,秦基伟凑近细看,微微点头:“这个好,马上推广。”

 

张有才则提出 “动态频率预警机制”:“根据坑道湿度、温度变化,提前调整通信频率。我和小李在 13 号节点做过实验,能把信号衰减预警时间从 5 分钟延长到 15 分钟。” 他的提议引发热烈讨论,有人担心操作复杂,有人则认为值得一试。最终会议决定在 3 个核心节点进行试点。

 

【历史闭环:会议通过的《通信设备改进十二条》中,80% 的方案来自一线官兵的实战经验。这些改进措施在后续战斗中使通信故障率下降 43%,抢修时效提升至平均 18 分钟,印证了 “从战场中来,到战场中去” 的改进逻辑。】

 

心理防线的重塑加固

 

【场景重现:秦基伟在会议中凝视着参会官兵疲惫的面容,缓缓开口;张有才在分享失误教训时声音哽咽,战友们默默递上水壶;王强在讲述创新经历时,眼中闪烁着自豪与坚定。】当讨论到人员心理压力时,会场陷入沉默。老周打破僵局:“张有才连续值班 36 小时导致误码那次,责任不在他,在我们的轮班制度不够科学。” 张有才猛地抬头,眼眶发红:“老周,是我没顶住……” 秦基伟摆摆手:“同志们,我们是人,不是机器。这次会议后,立即优化轮班方案,增设心理疏导岗。”王强站起来,声音洪亮:“我觉得咱们得有点‘阿 q 精神’。敌人炸断我们一根线,我们就多埋三根。上次抢修时,我故意在假节点留了几个显眼的焊点,结果美军工兵在那儿白费了半天劲。” 他的话引来一阵笑声,紧张的气氛终于缓和。会议最后,秦基伟看着岩壁上的通信网分布图:“我们的通信网就像这坑道,被炸塌一次,就加固一次。下次敌人再来,迎接他们的将是更牢不可破的通信防线。” 他的话让在场所有人挺直了腰板,眼中重新燃起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