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35章 安全检查

卷首语

 

【画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第 159 号展厅,玻璃展柜内一台外壳剥落的美式收音机静静躺着,旋钮停留在无信号的杂波频段,机身内部贴着 1945 年《重庆谈判会场安全检查记录》第 9 页,\"收音机改装为噪声发生器 覆盖 30-40hz 监听频段\" 的铅笔字清晰可见。旁边展柜中,一块表面粗糙的铁矿砂砖占据角落,检测显示其含铁量达 67%,与 1945 年《会场电磁屏蔽规范》中 \"利用天然矿石构建防窃听屏障\" 的记载完全吻合。字幕:1945 年的重庆桂园,当谈判会场的地板下藏着敌方监听麦克风,一场没有硝烟的防窃听战役正在地毯与墙壁之间展开。从铁矿砂砌筑的屏蔽墙到收音机改装的噪声发生器,从茶杯碰撞声的频率干扰到方言对话的声波迷宫,这些在会议记录中沉默的细节,在历史的探照灯下终将显形 —— 那是用智慧和耐心构筑的声音防线,是在敌人眼皮底下守护机密的无声战役。当敌方监听员戴上耳机,听到的不是机密情报,而是精心编织的噪声网络,那些藏在声波和矿石中的防窃听密码,终将在历史的长卷上,显影出战争中最精妙的安全哲学。】

 

一、初战告急:窃听阴影的笼罩(1945 年 8 月)

 

【历史影像:1945 年 8 月 28 日,重庆桂园二楼会议室,26 岁的安全检查员陈建国趴在地板上,用改装的矿石收音机贴近木质地板,耳机中传来微弱的电流声 —— 这是敌方监听麦克风的信号。镜头特写其手中的《会场安全检查手册》,第 3 页用红笔圈注:\"重点排查地板缝隙、灯具夹层、茶具底部\"。画外音:《重庆谈判安全保障纪要》(1945 年):\"敌方可能使用美式 scr-522 型窃听器,需构建三重防窃听体系。\"】陈建国的检查团队由电工、木匠、中学物理教师组成:

 

电工:用万用表检测线路电阻,李师傅发现天花板吊灯的导线电阻异常,最终在灯罩夹层找到微型麦克风;

 

木匠:敲击地板判断空心区域,王师傅用凿子在第三块木板下挖出直径 3 厘米的监听孔,孔壁残留的橡胶痕迹与日军常用窃听器吻合;

 

物理教师:设计简易测向装置,张老师用铜线圈和指南针组合,成功定位到 30 米外的敌方监听车方位。

 

8 月 29 日首次会议前,团队在会场地板下铺设 5 厘米厚的铁矿砂层,墙壁嵌入掺有铁丝的木板,形成天然电磁屏蔽。当敌方监听员戴上耳机,听到的只是地板震动产生的低频噪声(15-20hz),而真正的对话声被控制在 25hz 以上频段 —— 这个细节来自《会场噪声覆盖方案》:\"用人类可听声下限(20hz)作为窃听器的第一道屏障\"。

 

【历史考据:现存于中央档案馆的《重庆谈判防窃听记录》(编号 1945-08-29)显示,首次检查发现 7 处窃听装置,均为日伪时期遗留设备改装。同期敌方《重庆情报监听报告》记载,\"共方会场出现异常低频噪声,推测与建筑结构改造相关\"。】

 

二、技术反制:噪声网络的构建(1945 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