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42章 应对升级(第2页)

 

志愿军迅速组建由通信兵、技术员和语言专家组成的反制小组:

 

通信兵:陈海带领小队研究美军测向规律,发现其对固定频率信号敏感度极高,提出 “动态跳频” 设想,即每次发报随机改变频率;

 

技术员:王强在简陋条件下,用汽车发电机和矿石收音机零件改装信号干扰器,通过产生杂乱电磁脉冲,扰乱美军测向仪的频谱分析;

 

语言专家:赵教授深入研究志愿军战士来自五湖四海的方言特点,设计出基于声调、语速变化的全新密语体系,如东北话 “嗯哪” 拉长声调代表 “安全”,急促发音则表示 “危险”。

 

4 月 20 日的首次模拟测试中,改装的干扰器成功使美军测向仪显示的信号方位偏差达 15 公里,但干扰器因散热不佳,连续工作 20 分钟就会宕机。王强盯着冒烟的设备,抹了把脸上的油污说:“再难也得改,战士们的命等不起。”

 

【人物心理】通信兵陈海在日记中写道:“看着战友因通信暴露倒下,每次摸发报机都像摸定时炸弹。但只要能找到反制办法,哪怕把手磨烂也值得。”】

 

三、冰天雪地中的生死博弈(1951 年冬)

 

【历史场景:1951 年 12 月,长津湖零下 30c的极寒中,志愿军某部通信站被美军发现。站长刘岩果断下令启用 “人体通信网”,战士们用东北话大喊 “唠嗑”,实际通过语速和重音传递情报。镜头切换至美军监听站,技术兵约翰逊对着示波器上杂乱的声波皱眉:“他们的对话像一锅乱炖,根本抓不到有用信息。”】

 

反制方案在实战中不断升级:

 

环境伪装:将通信站伪装成雪地中的普通土堆,用干草和积雪覆盖天线,仅在特定时段升起极短时间进行通信;

 

人体通信:训练战士用方言日常对话传递密语,如 “今儿个雪真大”(暗示天气掩护可行动),“饭不好吃”(表示物资短缺);

 

移动中继:组建骑马通信小队,每隔 5 公里设置一个中继点,通过更换马匹和路线,降低被追踪风险。

 

12 月 25 日,美军根据截获的零星信号发动空袭,却只炸中无人的雪地。而志愿军主力部队通过 “人体通信网” 和移动中继,成功完成大规模战略转移。美军指挥官史密斯在战后回忆录中写道:“他们仿佛与雪地融为一体,我们的电子设备在那里就像瞎子。”

 

【技术细节】《志愿军通信反制技术规范》第 7 章记载:“移动中继站需保持每小时 15 公里的移动速度,且路线选择避开电磁异常区域。方言密语中,声调变化幅度不得超过日常对话的 15%,避免引起怀疑。”】

 

四、智慧与意志的终极较量(1952 年)

 

【历史影像:1952 年春,志愿军某前沿阵地,战士们将发报机埋在牛粪堆下进行通信,美军飞机多次飞过却毫无察觉。镜头特写通信兵小李在发报间隙,用冻僵的手在地上画着密语符号,旁边战友假装拾柴,实则观察周围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