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45章 情报误导(第2页)

 

情报分析员:李明带领团队研究敌军情报分析习惯,发现对方对多次重复出现的信息信任度较高,决定采用 “重复强化” 策略;

 

伪装专家:王强负责制作虚假文件和物资,用缴获的敌军信纸伪造作战计划,在文件边缘故意制造磨损和污渍,使其看起来像经过多次传阅;

 

通信兵:赵勇则着手改装电台,模拟敌军通信频率和信号特征,准备发送虚假情报。

 

2 月 10 日的首次模拟测试中,伪装成敌军的通信信号发送出 “志愿军主力将在 3 号高地集结” 的虚假信息。但很快发现,敌军对突如其来的情报持怀疑态度。李明看着测试结果,沉思良久后说:“光有虚假信息不够,得让他们一步步走进陷阱。”

 

【人物心理】情报参谋李明在日记中写道:“每一个虚假信息都像是在和敌人玩一场生死游戏,稍有不慎,就会暴露计划。但为了战友们能少流血,再难也要把这场戏演好。”】

 

三、迷雾重重的情报博弈(1952 年 3 月)

 

【历史场景:1952 年 3 月,敌军控制区边缘,侦察员张平背着装有虚假文件的背包,小心翼翼地穿过封锁线。他故意在敌军巡逻队可能经过的地方留下脚印,最后将文件藏在一处废弃的房屋角落。镜头切换至敌军情报部门,情报官约翰逊兴奋地拿着 “缴获” 的文件,对着同事大喊:“这将是一次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志愿军电台开始有规律地发送与虚假文件内容相符的通信信号,进一步强化敌军的信任。】

 

情报误导行动在实战中逐步升级:

 

多线投放:除了直接投放虚假文件,还通过伪装成敌军的侦察兵 “无意间” 透露情报,利用双重间谍传递经过篡改的信息;

 

细节渗透:在虚假情报中加入少量真实信息作为 “诱饵”,如在虚假的兵力部署中,混入一个真实的物资储备点,让敌军在验证部分信息后放松警惕;

 

节奏把控:控制虚假信息的释放频率和强度,前期缓慢渗透,待敌军开始关注后,再集中释放关键虚假情报。

 

3 月 20 日,敌军根据获取的虚假情报,调动大量兵力前往 3 号高地,却发现此处仅有少量诱饵部队。而志愿军主力部队则趁机在敌军防守薄弱的 7 号高地发动突袭,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敌军指挥官在战后咆哮:“我们被那些虚假信息耍得团团转!”

 

【技术细节】《志愿军情报误导操作规范》第 3 章记载:“虚假情报中真实信息占比不得超过 20%,且需分散在非关键内容中。信息释放间隔时间遵循‘3 - 5 - 7’原则,即首次与第二次间隔 3 天,第二次与第三次间隔 5 天,后续每次递增 2 天。”】

 

四、心理博弈的终极较量(1952 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