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签字准备(第2页)
印刷专家:老技工孙师傅带领团队改良油墨配方,尝试将荧光材料、特殊矿物粉末混入油墨,使文字在普通光线下无异常,在紫外线下显现隐藏密文标记;
情报技术人员:李楠负责设计文件防伪技术,提出将特定植物纤维嵌入纸张,形成独一无二的纹理,同时在文字中暗藏微型符号,作为验证文件真伪的关键;
安全保卫人员:队长周勇规划文件传递路线,在板门店至指挥部间设置 5 个秘密中转站,每个站点配备暗号验证机制,确保文件安全流转。
7 月 20 日的首次实验中,添加荧光材料的油墨因显色不稳定,在紫外线照射下出现明暗不均的情况。孙师傅盯着样本,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必须找到让荧光均匀附着的办法,不然防伪就成了摆设。” 经过连续 48 小时的反复试验,团队终于调配出稳定的防伪油墨。
【人物心理】印刷专家孙师傅在日记中写道:“每调配一次油墨,手都在抖。这不是普通的印刷活儿,是在给和平上保险,容不得半点马虎。”】
三、隐秘而紧张的筹备行动(1953 年 7 月 23 - 26 日)
【历史场景:1953 年 7 月 24 日深夜,板门店附近一处隐蔽的印刷工坊内,油灯昏黄。孙师傅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将调配好的防伪油墨倒入油印机。李楠手持紫外线灯,逐页检查刚印制出的协定,蓝色的荧光标记在黑暗中若隐若现。突然,工坊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周勇迅速吹灭油灯,众人屏住呼吸,待确认是己方巡逻人员后,才长舒一口气,继续投入工作。镜头切换至文件传递途中,情报员王强将文件藏在空心竹筒内,沿着山间小路疾行,每到一处中转站,都要通过特定的口哨声与接头人完成暗号验证。】
筹备工作在隐秘与紧张中推进:
文件防伪:除了油墨和纤维防伪,技术人员还在文件装订线中编织微型金属丝,一旦文件被拆封,金属丝断裂就会触发警报;
密文校准:组建由 12 名译电员组成的密文核对小组,采用 “三人交叉核对法”,每份文件的密文都需经三人独立核对,确保零误差;
签署模拟:在指挥部内搭建模拟签字台,我方谈判人员多次演练签字流程,精确到握笔姿势、落笔力度,防止因书写异常引发争议。
7 月 26 日,当最后一批经严格检验的协定文件送达板门店时,技术保障小组成员相视一笑,眼中却难掩疲惫与紧张。他们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最后签字时刻。
【技术细节】《1953 年停战协定密文签署技术规范》第 5 章记载:“防伪油墨需在紫外线照射下,于 30 秒内显现完整密文标记,持续时间不少于 5 分钟。文件纤维纹理密度误差不得超过 ±2%。”】
四、签字时刻的终极守护(1953 年 7 月 27 日)
【历史影像:1953 年 7 月 27 日上午,板门店谈判帐篷内,各方代表陆续到场。我方谈判人员张力坐在签字桌前,目光扫过桌上摆放的协定文件,表面平静,手心却微微出汗。镜头特写文件边缘的纤维纹理,在自然光下看似普通,暗处却藏着只有己方知晓的验证密码。当敌方代表拿起钢笔准备签字时,我方安全人员不动声色地靠近,眼神警惕地观察着周围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