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历史见证(第2页)
为完成密电归档,我方迅速组建由档案专家、情报人员和译电员构成的工作小组:
档案专家:陈老带领团队制定分类标准,提出 “按时间 - 事件 - 密级” 三级分类法,将密电划分为 12 个大类、48 个小类;
情报人员:赵刚负责解读密电内容,与前线战士核对关键信息,补充破译那些因密语体系变更而难以理解的部分;
译电员:李梅整理密语对照表,将战时临时使用的加密方式系统记录,为后续解读提供依据。
9 月 10 日的首次归档测试中,一份标注 “1953 年 7 月 25 日” 的密电因分类标准模糊,在 “谈判进程” 与 “战略部署” 类别间难以界定。陈老推了推老花镜,眉头紧皱:“分类错了,历史就乱了,必须再细化标准!” 经过反复研讨,团队最终增加 “关键词索引” 和 “关联事件标注” 两项辅助分类方式。
【人物心理】档案员林芳在日记中写道:“每天面对这些带着硝烟味的文件,感觉自己像在和历史对话。一个分类错误、一处字迹误读,都可能让后人误解那段岁月,压力太大了。”】
与时间赛跑的修复工作(1953 年 9 - 10 月)
【历史场景:1953 年 9 月 20 日深夜,档案整理处的油灯依旧亮着。林芳戴着放大镜,用镊子夹起薄如蝉翼的宣纸,小心翼翼地修补着一份破损的密电。纸张边缘被弹片撕裂,部分文字缺失。她不时对照其他文件,试图推断缺失内容。突然,油灯的火苗晃动了一下,她急忙用手护住文件,生怕气流将脆弱的纸张吹碎。镜头切换至另一张工作台,赵刚正在与两位前线老兵核对密电中的作战指令,三人围坐在地图前,激烈讨论着某个地点代号的真实含义。】
修复与解读工作在紧张中推进:
文件修复:采用 “宣纸托裱法” 修复破损文件,对于严重受潮粘连的密电,先在低温环境下分离,再用特殊溶液加固字迹;
密语解读:建立 “多方验证机制”,重要密电的解读需由情报人员、译电员和相关战役亲历者三方确认;
信息补录:对于因战时紧急而记录简略的密电,通过走访当事人、查阅相关战役记录进行内容补充。
10 月 15 日,在修复一份关于停战谈判关键条款的密电时,林芳发现一处重要数据模糊不清。她连续三天走访参与谈判的战士,最终从一位参谋的回忆中还原了准确信息。当完整的密电内容被呈现出来时,在场的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技术细节】《1953 年档案修复技术规范》第 3 章记载:“修复用宣纸需选用桑皮含量≥80% 的手工纸,浆糊中添加明矾以防虫蛀。破损文件修复误差不得超过 ±1 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