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51章 “红十月” 来华,通信曙光初照(第2页)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第 12 天降临。当组装到核心部件 —— 高频振荡器时,技术人员发现设备基座尺寸与图纸存在 3 毫米偏差。这看似微小的误差,却导致振荡器无法与其他组件正常适配。苏联专家紧急召开技术会议,现场气氛凝重。瓦西里拿着游标卡尺反复测量,用俄语嘟囔着:“不可能,图纸不会出错。”

 

中方团队没有退缩。陈工翻出自己记录的安装笔记,逐页核对安装流程与测量数据。他注意到,在运输过程中,振荡器的固定支架曾因颠簸出现松动。“会不会是运输导致的变形?” 陈工壮着胆子用生硬的俄语提出疑问。瓦西里起初不以为意,但在中方人员的坚持下,最终同意拆解支架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证实了陈工的猜想:运输震动导致支架发生细微变形。但如何修复成了新难题。苏联专家提议返厂维修,可这意味着至少三个月的延误。“我们自己修!” 中方技术负责人拍板决定。陈工主动请缨,带领 5 名技术骨干成立攻坚小组。

 

接下来的 72 小时,攻坚小组不眠不休。他们参考有限的设备维修手册,尝试用土办法校正变形支架。没有专业的压力机,就用千斤顶配合木块缓慢施压;没有精确的校准仪器,就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确保精度。陈工的双手被金属划破,鲜血滴在冰冷的设备上,但他只是简单包扎后又投入工作。

 

1953 年 8 月 21 日凌晨,经过反复调试,修正后的高频振荡器终于成功安装。当设备通电测试的瞬间,指示灯亮起的那一刻,厂房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瓦西里罕见地露出笑容,拍着陈工的肩膀用中文说:“好样的!” 这次技术难题的攻克,不仅让生产线得以继续推进,更重要的是,让中方技术人员树立起自主解决问题的信心。

 

随着组装工作的深入,陈工的角色也悄然发生转变。他不再是那个只会机械执行指令的学徒,而是能独立处理小故障的技术骨干。他的笔记本上,除了记录设备参数与操作步骤,还开始出现对设备改进的思考:“电源模块散热效率可优化”“部分操作流程可简化”…… 这些思考,为后续生产线的国产化改造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