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52章 哈军工通信系扬帆启航(第2页)

 

第四天的会议上,李教授将报告摊在桌上:“我们的学员未来要在战场上与敌人的炮火赛跑,理论固然重要,但他们更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学会如何在断壁残垣中架起通信线路,如何用有限设备保障指挥畅通。” 伊万诺夫沉默良久,最终点头:“或许可以尝试平衡,但理论课程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

 

课程体系的初步方案敲定后,师资培训成为新的挑战。当时,国内通信专业教师大多缺乏实战经验,而苏联专家的教学方式也与国内传统课堂差异巨大。根据《哈军工通信系师资培训日志》(档案编号 hjg - tx - 007)记录,首次试讲时,中方教师按照传统板书授课,被苏联专家批评 “像在照本宣科”。

 

李教授决定带头改变。他组织教师们成立教学研讨小组,白天跟着苏联专家学习实验设备操作,晚上围坐在煤油灯下讨论教学方法。年轻教师小王在日记中写道:“李教授总说,我们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让学生在战场上能用好这些知识。” 在一次模拟教学中,李教授亲自示范:将通信原理课与设备拆装结合,让学员在动手过程中理解信号传输的本质。这种教学方式得到苏联专家的认可,伊万诺夫评价:“这是对理论教学的创新诠释。”

 

然而,教学大纲的细化过程依旧充满波折。在密码学课程设置上,苏联专家坚持将古典密码学作为入门内容,认为这是理解现代密码技术的基础;而李教授则主张直接教授适用于战场通信的实用密码系统。双方再次陷入争论时,李教授提出折中方案:用古典密码学作为思维训练,但重点课时放在 “54 式密码本” 的原理与应用上 —— 这是国内正在研发的实用密码系统,更贴合中国通信安全需求。

 

1954 年 3 月,通信系首届学员入学前的准备工作进入尾声。筹备组在零下 20c的严寒中,反复调试实验室设备。李教授带领教师们编写的《通信设备战场应用手册》完成初稿,手册中详细记录了朝鲜战场上通信保障的经验教训。他对手下的教师说:“我们教给学生的每一个知识点,将来都可能成为战场上的救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