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60章 哈军工首批密码人才毕业(第2页)

 

毕业分配方案公布时,出现了令人动容的一幕。根据《哈军工毕业生分配记录》(档案编号 hjg-fp-007),12 名毕业生主动申请前往新疆、西藏、云南等艰苦地区。小王原本被分配到中央通信部门,却找到系主任:“基层最缺密码人才,让我去甘肃吧,那里的邮电所刚装上‘汉字区位码加密系统’,需要会调试的人。” 系主任盯着这个总在课后追着苏联专家问问题的学生,默默在分配表上改了意见。

 

9 月 20 日清晨,火车站月台上,毕业生的行李箱上贴着五花八门的标语:“把密码锁在雪山之巅”“电报线就是生命线”。小王的帆布包上,用红漆写着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是昨晚全宿舍同学熬夜帮他写的。当列车即将启动,送站的张教员突然想起什么,塞给小王一本《密码设备野外维护手册》,扉页是他连夜画的西北戈壁加密设备调试示意图。

 

抵达甘肃后,小王被分配到酒泉邮电局。报到第一天,他就跟着老周师傅爬电线杆,检查加密设备的接地情况。这里的报务员对新型密码机操作不熟,他便把课堂上学的 “密钥生成三步法” 编成顺口溜:“先查码,再算模,奇偶校验别马虎”。不到一个月,他跑遍辖区内 17 个邮电所,手绘的《戈壁加密设备适配指南》被基层报务员视若珍宝。

 

1958 年 1 月,小王参与了一项重要通信加密项目。在零下 20c的机房里,他发现进口设备与 “汉字区位码加密系统” 存在兼容性问题,连夜翻出在学校做的 “苏制设备参数对照表”,通过调整密钥生成周期,成功解决数据传输延迟问题。当加密电报在暴风雪中稳定传输时,同事们才知道这个说话带东北口音的年轻人,就是哈军工首批密码学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