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式密码本(第2页)
蓝军指挥部里,苏联进口的 “棱堡” 密码分析机正在高速运转,纸带输出口吐出长达百米的破译记录。首席破译员盯着频率分析图突然皱眉:密文的字符分布呈现诡异的均匀态,传统的词频统计法完全失效。这正是赵老团队的 “动态密钥混淆算法” 在发挥作用 —— 每 15 分钟自动更换的加密参数,像不断搅动的万花筒,让截获的密电始终保持着数学意义上的 “信息熵峰值”。
次日凌晨,导演部设置的 “通信枢纽被毁” 特情考验到来。前沿阵地的报务员小陈在狭小的猫耳洞里,借着应急灯的微光翻开密码本。当他按下 “战时极速加密” 的红色旋钮,密钥生成周期从标准的 120 秒骤降至 30 秒,耳机里的电流杂音中,加密信号如钢针般刺破夜空。赵老从监听设备里听到稳定的 “滴答” 声,悬了三年的石头终于落地 —— 这个源自朝鲜战场血的教训的功能,曾在推演中挽救过 17 次模拟战情。
演习间隙,赵老踩着满是弹坑的泥地来到战壕。中士老张蹲在散兵坑里,从贴胸的布袋里掏出磨破的密码本,封皮上的 “保密” 二字已褪成浅红:“赵工你看,夜间戴棉手套翻页,老是摸到相邻页的密钥,稍不留神就错码。” 老张冻僵的手指在纸页上划过,赵老突然想起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讲课时,学生小王曾用算盘珠演示密钥定位 —— 他立刻掏出铅笔,在烟盒背面画出 “地形符号速查表” 草图,用阿拉伯数字 “1” 代表 “丘陵”、“2” 代表 “河流”,这个设计后来成为密码本附录的标准配置。
10 月 20 日的总结会上,导演部的评估报告让在场的通信兵们轻声喝彩:“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破译抵抗时间达 48 小时 17 分钟,超出设计指标四倍。” 赵老的目光停在 “基层建议采纳率 82%” 的条目上,想起在戈壁滩调试时,通信兵用红柳枝条在沙地上画的密钥修正图,想起在海岛哨所,报务员用贝壳排列演示的防潮密钥更换流程 —— 这些来自一线的智慧,让密码本不再是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而是真正长在战士手心里的战斗伙伴。